6月14日上午,深圳市南头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四楼活动室内气氛专注。孩子们屏息凝神,目光聚焦在屏幕上潜伏着的“冷面杀手”——螳螂。由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承办,南头城社区党委、南头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协办的“科普课堂”进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带领30组亲子家庭共同探索了螳螂的奇妙世界。
伏击秘籍大揭秘:从“祈祷”姿势到顶级猎手
活动从螳螂标志性的“祈祷”姿势破题。科普导师层层解密:这看似虔诚的姿态,实则是蓄势待发的狩猎预备式。孩子们通过高清视频观察,惊叹于螳螂复眼广阔的视野、镰刀般锋利带刺的前足,以及能180度转动的“长颈”,理解了它如何在昆虫界稳坐“顶级猎手”宝座。伪装艺术更是点燃了现场好奇——螳螂如何化身“行走的树叶”或“带刺的枯枝”?导师生动展示了这位“伪装大师”融入环境的生存绝技。
生态角色与人文趣闻:从食物链到文化符号
螳螂在生态链中扮演何种角色?谁是它的盟友,谁又上了它的“菜单”?互动问答环节,孩子们争相抢答,理清了螳螂作为益虫控害、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作用。更令人惊奇的是,从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到仿生学中机械臂的灵感来源,螳螂与人类跨越时空的奇妙联结,让大小朋友听得津津有味。巧手拼装“小杀手”:亲子共筑科学梦
科普知识探索后,动手环节掀起高潮。亲子家庭齐上阵,协作拼装螳螂模型。孩子们专注地组装关节、粘贴“大刀”,在指尖触摸中深化了对身体结构的认知。当一只只栩栩如生的螳螂模型“诞生”时,孩子们兴奋地挥舞着作品,化身小小科普讲解员,向家长复述螳螂的捕食秘诀。短短90分钟,党群服务中心化身自然探索营地。孩子们不仅收获了螳螂的生物学知识,更在观察与实践中点燃了对生命科学的热情。一位家长感慨:“活动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观察微观自然的眼睛,连回家路上都在草丛里找‘伏击大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