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普:被誉为“全球旅行家”的海蜗牛都有哪些了不起的技能?
来源:长海蜗牛
作者:刘毅
发布时间:2021-08-27
浏览次数:3396

作者: 刘毅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2021年3月,作者在海南陵水开展潮间带调查研究期间,在海滩上发现了大量蓝紫色海蜗牛和长海蜗牛。它们是随着洋流漂到附近并被大浪卷到海滩上而搁浅的。为什么海蜗牛被誉为“全球旅行家”?为了顺利达成旅行计划,海蜗牛掌握了哪几项生存技能呢?

漂浮装备——泡泡浮囊

长海蜗牛和它的浮囊以及紫色卵囊群

海蜗牛,又名紫螺。为了适应终生的海面漂浮生活,海蜗牛有一件一劳永逸的装备——由数百个小气囊构成的泡泡浮囊。

海蜗牛的腹足是一台神奇的泡泡制造机。生活状态下,它们的壳口朝向海面,腹足的前端露出水面,不断伸缩运动兜取空气,腹足上的腺体随即分泌黏液,将兜取的空气包裹成小气囊,而黏液遇到海水即硬化,制造一个小气囊的时间不足一分钟。通常海蜗牛会一口气制造几十个小气囊,才会停下来休息片刻。这些小气囊在制造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被挤压和粘连,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弹性且有足够浮力的泡泡浮囊,海蜗牛依靠它能够轻易漂浮在海面上,只要固定住浮囊即可,无须额外的运动,是真正一劳永逸的“躺平”大师。

到了繁殖季节,雌性海蜗牛会生产大量的紫色卵囊,同时分泌黏液将这些卵囊依次黏到浮囊下方,形成规模可观的卵囊群,跟着母体一起漂浮。因此,被海浪打到海滩上的海蜗牛里,有时也能看到浮囊下黏着密密麻麻卵囊的个体。

海蜗牛变形计

除了泡泡浮囊,海蜗牛还上演着一系列“变形计”。

沙滩上搁浅的带紫色卵囊群的长海蜗牛,贝壳腹面颜色深

沙滩上搁浅的带紫色卵囊群的长海蜗牛,贝壳背面颜色浅

首先,海蜗牛的贝壳变得非常脆薄,尽可能减轻重量,更易漂浮;

其次,海蜗牛贝壳呈蓝紫色。在蓝色的海洋里,偏蓝的壳体颜色能够很好地融入环境,从而隐藏自己。更有意思的是,靠近螺口一侧贝壳的腹面颜色更深,而壳背面的颜色偏白,这样无论是从天上往下看,还是从海里往上看,海蜗牛都能与环境完美地融为一体,从而起到“隐身”的作用;

第三,没有口盖(即厣〔yàn〕)。口盖具有类似“门”的作用。但海蜗牛不需要口盖,一方面它们为了漂浮,必须始终固定住浮囊,所以它们的头部和腹足的一部分必须露在贝壳外,无法“关门”。另一方面,它们脆薄的贝壳不堪一击,一旦遇到捕食者,此时即使有口盖也于事无补,因此,在进化的过程中,海蜗牛彻底把口盖“丢掉”了。

碰到什么吃什么

海蜗牛没有游泳能力,只能靠浮囊随波逐流,因此它们只能“守株待兔”,不过它们的食物还是有主食和零食之分。

搁浅的正在捕食帆水母的长海蜗牛

正在吃幼鱼的海蜗牛个体,幼鱼身体的大半部分已经被两片齿舌裹挟着卷进了食道,仅剩瞪大了眼睛的鱼头和一小段鱼尾露在外面

海蜗牛的主要食物是银币水母、帆水母和僧帽水母,因为这些水母也是始终漂浮在海面随波逐流的蓝色系生物,数量巨大,被海蜗牛遇到并捕食的概率最高。此外,一些小型生物会随机出现在周围的海面,对于这些零食它们也是来者不拒,如浮游的昆虫、附着漂浮的茗荷,甚至是海蜗牛同类,偶尔它们也自相残杀。

带着浮囊、分泌紫色染液的海蜗牛

除了强大的齿舌“绞肉机”外,海蜗牛还有一件秘密武器——它们在捕食的过程中,必要时会分泌具有麻痹作用的紫色染液,使猎物乖乖地束手就擒。

海蜗牛的紫色染液除了在捕食时可作为麻醉剂外,在遇到危险时也可能会释放,从而起到防御的作用。

数百万年来,海蜗牛们为了顺应“海漂”生活而演化出了特殊的技能。它们看似随着洋流随波逐流,毫无目的地,但因数量庞大,有时集结成大洋中显眼的白色“泡沫线”,有时又被大浪打到海滩上结束了漂泊的旅程。

海蜗牛作为一个纽带将海洋、潮间带和陆地串联,让物质和能量流动起来。

(责任编辑 / 王佳颖 美术编辑 / 周游)


欢迎扫码入群!

深圳科普将定期推出

公益、免费、优惠的活动和科普好物!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