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通社小记者变身“小郎中”识百草
发布时间:2021-01-09
浏览次数:2159

 

小记者辨识“百草”

□ 本报记者 李媛莉

“这个灵芝竟然这么大!跟我平时看到的不一样啊!”“石头也能入药?”“70厘米的银针扎进身体里一定很疼吧……”近日,深圳市学生通讯社的小记者们来到位于龙岗的深圳中医药博物馆,馆内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中草药标本及中医诊疗器具让小记者们目不暇接,开启了一趟奇妙的中医文化之旅。

“标本背后都是故事”

博物馆里陈列着珍稀罕见的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等中药标本,共计2000多件。中医药博物馆馆长丁丽萍说,这个博物馆藏品的特点就是“体积大、珍稀罕见”。

“馆里的大多数藏品都是从全国各地寻访收集的,这些标本背后都是故事呢!”跟随博物馆讲解员庄晨阳的解说,小记者们来到一块巨大的“树皮”前。“2008年的时候,它可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一块肉桂标本呢!”庄晨阳说,这块肉桂本是一位农民的藏品,后来一位中医治好了他的病,他感念医生的恩情,便将这块肉桂送给了医生。

檀香、沉香、巨型甘草、巨型肉苁蓉、巨型狗脊……这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珍稀中药材逐一展现在小记者们眼前,大家一边拍照一边认真记下各味中草药的功效。

变身“小郎中”识百草

参观完室内的珍稀标本,工作人员带领小记者们来到百草园,辨识“鲜活”的中草药。园中映入眼帘的多为常见的植物,如鸡蛋花、九里香、石榴、玉兰、枸杞、柠檬等,很多学生都能叫出名字。

“金银花可清热解毒;芦荟能杀菌消炎,促进伤口愈合;香樟叶可以祛风除湿,还能止疼除虫……”工作人员一边给小记者讲解药性,一边引导他们去触摸感受这些植物。在香樟树前,小记者们纷纷驻足,采摘下一两片樟树叶,捏碎后闻嗅它独特的芳香,俨然一副“小郎中”的模样。园中还有不少中医文化雕塑,栩栩如生。如“桔井情深”“杏林春暖”等,其背后是苏耽、董奉等名医救死扶伤的故事,小记者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传承中医文化从学生开始

在采访环节,小记者们纷纷向博物馆馆长丁丽萍和深圳市健康教育科普专家团专家、骨伤科副主任医师姚志城提出自己的疑问。

来自百合外国语学校的学生黎珂欣觉得这些中药特别珍贵,也有灵性,不过她担心它们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丁丽萍告诉她,随着人们对中药了解的增多,大家对中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导致药材总量不断减少,国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早在2017年,国家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旨在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与事业。

“运动时骨折了该怎么办?”小记者们围着姚志城发问。姚志城分享了“米饭原则”,即rice——r表示休息(rest),i表示冰敷(ice),c的意思是加压包扎(compress),e是抬高受伤的部位(elevate)。他提醒学生,骨折后48小时内尽量不要用热水,要用冰敷消肿止痛。

说起中医与西医的碰撞,姚志城表示,二者各有所长,中药也在某些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例如屠呦呦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就对治疗疟疾有着很好的功效。他说,中医药进校园,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传承中医药文化,并了解基本中医药常识,对日常的饮食养生保健也大有裨益,是很值得推广并坚持的事。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科普书籍】,了解最新科普书籍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观鸟知识】,学习观鸟相关科普知识
回复【人工智能】,了解更多人工智能活动详情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