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问题是:在老虎左右4000米处(老虎的嗅觉能力较强,对猎物气味的识别最大距离可达5000米),分别有一个欧美人(白人)和中国人(黄色人种):
a. 老虎会先发现谁。
b. 如果同时被发现,老虎会走向谁。
c. 如果这两个人离老虎距离都只有1000米,又会是什么结果。
老虎被称为百兽之王
1.肉食动物的嗅觉能力
自然界有些哺乳动物如:狼,狮子,老虎等对人体的分泌的一些气味较敏感。
例如,类人体的脚每天分泌的汗腺才16毫升左右。透过鞋子,留在路上的脂肪分子非常的少,但是狗(代表肉食动物的狼)仅仅根据这可以用个计的气味脂肪分子,就可闻出人的行踪。
在狼,狮,熊等肉食动物中,老虎可能是嗅觉能力最差的,但是,作为靠捕猎为生的野外肉食动物,老虎的嗅觉能力相对其它动物仍然是非常强的。
据专家研究发现,老虎可以在5000米的距离上闻到猎物的气味。且老虎能够凭气味识别猎物的种类。
老虎甚至用气味对它的不同孩子进行识别。
在寒冷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老虎白天的捕猎活动范围达几十公里。
国外动物专家曾经做过实验:把食物放在数里外的草丛里,之后再把小老虎从笼子里放出来,小老虎能很快就追随食物气味找到食物。
嗅觉能力是老虎狮子等大型肉食动物的重要捕猎工具,它们要靠嗅觉来发现远处的猎物,
老虎眼睛看到的范围,远没有它们嗅觉搜索范围广。
事实上,除人类外,野外肉食动物的嗅觉能力很强,狗的嗅觉灵敏度比人类高出100万倍。
同样,狮子,老虎等动物类的嗅觉灵敏度比人类高出很多(研究发现老虎高出人类10000多倍),它们的嗅觉细胞比人类多。
同时科研人员还发现:它们的鼻子里有一个特殊的器官,叫做犁骨鼻腔器官,是这些动物的重要气味感应器官,它使这些动物对气味信息感应能力大大提高(有了这个器管,这些动物能主动寻找气味源,而不是被动闻气味)。
后来研究发现,其实人类也有类似动物的犁骨鼻腔器官,只是比较小,功能也不如那些动物。
但是,即便人类嗅觉能力一般,普通人也能够很快识别约2000种气味,经过特殊训练的人甚至能够识别出近1万种气味。
北极熊是大型肉食动物中,嗅觉能力最强的。
2.人类气味的特点
早在1990年代,美国的生物学家勒维瑟.托马斯就提出“气味纹”的理论。
他的理论认为,人体气味是带有免疫蛋白识别标识的。每个人的气味都带有一种独立的,不一样的,代表个体特性的一种蛋白。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
而且是终生保持不变。
由于基因差异和饮食习惯不同,亚洲人体味较轻微
这就是狗为什么能够对不同的人的气味,进行识别的原因。
动物的气味主要来自于尿液或性器官,而人类气味主要来自于腋窝。
人类有两种汗腺。一种是小汗腺,分布在全身毛囊附近,一般人有约有300万条小汗腺。汗液分泌腺通过蒸发汗液来调节人的体温(降低体温)。
还有一种叫做顶桨分泌腺(大汗腺),分布在腋窝,阴部边缘,肚脐周围,耳朵外部等,总数约2000条。
大汗腺分泌物为较粘稠的乳状液体,里面有蛋白质,脂类,以及部分碳水化合物,这些物质在体外被细菌分解后,其二级物质产生气味(包括狐臭),它是人体主要气味来源。
据科学家统计,亚洲人大概95%以上没有狐臭。中国偏北地区人群中,99%以上的人没有狐臭。而其它地区,例如澳洲只有30%的人没有狐臭。而在欧美地区,只有10%的人没有狐臭。在黑人人群中只有0.5%的没有狐臭。
外国人和中国人狐臭差别这么大,主要是由于基因的差别,在人体中有一种基因叫ABCC11的基因,含有CC基因的人都是大汗腺分泌旺盛,所以这些人的体味比较重。
其实,在人类早期,每个人都有这种带CC基因,大汗腺分泌旺盛,那时每个人都有重体味(包括狐臭)。
后面部分人群中的CC基因发生突变,变成了TT基因。并且带TT基因的这一类人的汗液中脂类物质比较少,被细菌分解后没有那么大的气味。东亚人就带这种TT基因。
所以,一般情况下,欧美人,还有黑人的体味要大于中国人(东亚人)。
人体的气味主要来自腋窝的汗腺分泌物被细菌分解物
回到本文主题:在老虎前面4000米处,同时有一个白人(欧美人)和一个黄色人(中国人)。
老虎理论上应该是先发现欧美人,因为欧美人发出的气味信息要大很多。
所以理论上老虎应该是向欧美人走去。
当然,因为此时距离太远,几乎接近老虎嗅觉能识别的最大极限。
所以很可能两个都不会被发现,如果此时老虎发现他们其中一个,理论上应该是欧美人。
欧美人和亚洲人的气味除了轻重有明显区别以外,气味的特色也有很大不同。
另外,由于人体的汗腺分泌出的物质,散发出的气味和人的饮食,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
如果是长期吃肉的人,他的血液偏酸性。有些酸性物质随汗腺排到体外,很容易快速和身体表面的细菌产生反应,生成二级物质,产生比较重的体味。
而素食者,血液偏碱性。他的汗腺分泌物里偏碱性物质多些,其难闻的二级降解物没有酸性体质的那么重。
欧美人一般长期以肉食为主,所以他们的身体味相对亚洲人的体味要大些。
比利时的一位医生就曾经对世界各地的居民饮食习惯,气味轻重程度等进行过调查和研究,最后发现:欧美人体味要比亚洲人的体味重很多。
3. 肉食动物捕食规律的原因。肉物动物捕食遵循了食物链的能量最大利用原则
例如老鼠是吃松子和稻谷生存,但这些植物食物被它吃入肚子里,只有约10%被利用,大部分都被排掉了,到蛇来吃老鼠的时候,老鼠大概只有10%的物质被蛇利用了,其90%又被白白浪费了,到鹰来吃蛇,蛇身上的物质大概只有10%被老鹰利用,90%被排掉了。
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老鹰真正只利用从食物链第一级带来能量的1/1000,
这是自然界中能量的巨大浪费。
这是不合乎食物链的能量最大利用原则。
一般食物链是不会这么走的。
一般的规律是:肉食动物食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吃草。
如果老鹰直接吃老鼠,那么它的一级能量利用率是1%,比老鹰吃蛇的一级能量利用率1/1000,要合理(高)很多。所以,从生物链能量充分利用方面看,老鹰是吃老鼠多,而吃蛇少。
如果老鹰同时发现蛇和老鼠,且它们的捕抓难度相同,老鹰应该会抓老鼠。
食物链的能量最大利用原则让鹰更喜欢吃老鼠肉。
据食物链的能量最大利用原则的理论。老虎相对更喜欢吃草食动物
老虎作为食物链顶端的动物,它照样不喜欢吃同处食物链顶端的肉食动物,而是喜欢吃食物链第二阶(低一级)的草食动物。
科研人员在研究老虎和狮子食性时,经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老虎或狮子在捕杀非洲鬣狗(肉食动物)之后,它们往往只是咬死这些鬣狗,然后就扬场而去,并不吃它们,就是这个道理。
主要是因为食物链能量最大利用原则,让老虎觉得鬣狗的肉不合口味,肉食动物的肉相对草食动物,偏酸性。
当然,另外一个原因是:像狼,非洲鬣狗这样的肉食动物,比较凶悍,捕食这些动物比捕食草食动物危险性大。
老虎的嗅觉很灵敏,它对肉食动物身体发出的气味感觉不太喜欢,它更喜欢闻草食动物的肉发出的香甜味道。
从这个方面看,老虎如果在1000米处同时发现欧美人和东亚人,它可能会走向东亚人(东亚人相对欧美人来说,可以算素食了)。
因为此时,老虎已得到清晰的味道信息:一个是肉食动物,它不怎么喜欢,另一个是草食动物是它的最爱。
如果同时发现这两个人,也会是一样的结果。
理论上来说,老虎舌头上的味蕾细胞远远没有人类和狗等舌头上味蕾细胞那么多,所以老虎对肉味道的识别能力不够强,他对肉的种类也不会有太多的挑剔(尽管,老虎不喜欢吃肉食动物的肉)。
由于老虎的舌头味蕾不是很发达,他对肉的种类,本质上没有什么挑剔的。因此,如果老虎饿了的话,他什么肉都吃。
研究者甚至发现:在野外,饥饿的老虎竟抓眼镜蛇吃。
从这方面看,如果此时老虎很饥饿,它将向它认为最近的食物发起攻击。此时不管是同时发现或是相隔1000米远。理论上老虎都会走向欧美人,而不是东亚人。因为欧美人带给它的食物信息更强烈,老虎会感觉他会距离更近些。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科普书籍】,了解最新科普书籍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观鸟知识】,学习观鸟相关科普知识
回复【博物学院】,了解更多博物学院活动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