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普:无花果的“无花而实”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谈宜斌
发布时间:2023-09-01
浏览次数:1076


“没有艳丽的花,却有甜甜的果。”出自著名作家孙犁的散文《无花果》。相信人们对无花果并不陌生,甚至吃过,却未必了解清代陈淏子《花镜》中所说的栽种无花果“利有七”。


《花镜》言:“植之(无花果)其利有七:一、味甘可口,老人小孩食之有益无损;二、曝干与柿饼无异,可供笾食;三、立秋至霜降,取次成熟,可为三月之需;四、种树取效最速,桃李亦需三四年后结实,此果截取大枝扦插,本年即可结实,次年便能成树;五、叶为医痔胜药;六、霜降后,如有未成熟者,可收作糖蜜煎果;七、得土即活,随地广植,多贮其实,以备歉岁。”


无花果原本来自地中海沿岸,栽培历史相传有4000多年,晋代时从伊朗附近的波斯引入中国。翻开《本草纲目》,见段成式在《酉阳杂俎》描述:“阿驵出波斯,拂林人呼为底珍树。长丈余,枝叶繁茂,叶有五丫如蓖麻,无花而实,色赤类椑柿,一月而熟,味亦如柿。”“阿驵”,便是波斯对无花果的音译。我国古代,也有称无花果为映日果、优昙钵、蜜果和底珍果的。


无花果这名字第一次在史籍中出现,见《救荒本草》,该书由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所作:“无花果:生山野中,今人家园圃中亦栽。叶形如葡萄叶,颇长,硬而厚,梢作三叉,枝叶间生果。初则青小,熟大状如李子,似紫茄色,其味甘。”没有见过和吃过无花果的人,从上述资料中可窥见端倪。



需要补充的是,无花果是一种桑科榕属落叶小乔木,果肉无核,软糯甜蜜,营养价值高,含有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水等。除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等少于苹果外,其他成分含量均等于或略高于苹果,而维生素B_1、维生素B_2、蛋白质、脂肪、钙和烟酸的含量则是苹果的3―5倍。无花果的食用方法多为鲜食,还能加工成罐头、蜜饯、果脯、果酱等。经盐渍、压实、晒干成干果后可代替粮食。广东人吃无花果,把它和肉类烧炒做菜吃,或与火腿、冬菇煲汤喝,风味别具一格。


无花果的医用价值也较高。元代《本草补遗》有记载:“五痔肿痛,煎汤频熏洗之,取效。”明代医家汪颖指出它具有“开胃、止泻痢”的作用。现代《中药大辞典》则称其:“健胃清肠,消肿解毒,治肠炎、痢疾、喉痛、疮疖疥癣。”近年来有国外媒体报道,说无花果还具有抗癌作用——法国专家从中发现了能够抵抗人体细胞癌变的微小放射体;日本科学家从中提取一种药物,可阻止癌细胞的生长,能治疗多种前、中期癌症;南美洲有些地方的居民癌症发病率低,据调查与这里的人常吃无花果有关,因为无花果的果实中所含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能阻扰致癌物质亚硝胺在人体内的形成和积累。


无花果其实是有花的,只不过花藏在花托内,从外面看不见而已。如果将一个未成熟的果实剖开,我们就可以看到它的花托里面开着许多淡红色的小花;果实成熟后,可食的部分实际上也就是花托所形成的。对于这种现象,植物学上叫“隐头花序”。


无花果的花托内一般都长有雌花和雄花,不用传粉也能发育成果实。但是,另有一些无花果品种,必须依靠一种叫无花果蜂的昆虫传粉以后方能结果。如斯米拉无花果,本身只长雌花,需要野生、半野生的卡布力无花果授粉才能结果。卡布力无花果是一种专门提供花粉的无花果,无食用价值。肉眼很难看到的无花果蜂就寄居在花托里面,并在这两种无花果中义务地担当“红娘”负责传粉。


美国早已引种斯米拉无花果,但直到卡布力无花果和那种授粉的无花果蜂也引入后才有收成。日本曾经只引进斯米拉无花果,没引进卡布力无花果及无花果蜂,结果失败。我国果农常将野无花果的枝条剪下来悬挂在栽培品种的树枝上,让野无花果花托里寄居的无花果蜂钻出来替栽培品种传粉,以提高果实的产量,这实属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宝贵经验。


近年来,人们还发现无花果对二氧化硫有害气体吸收能力很强,每公斤干叶可吸收二氧化硫1.4克,并对三氧化硫燃烧中的气体以及二氧化碳、硝酸雾、氯化氢等有毒气体,有一定的抗御能力,可在大气污染的工厂、城镇栽种,以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由此看来,栽种无花果便又增“一利”了。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欢迎扫码关注深i科普!

我们将定期推出

公益、免费、优惠的科普活动和科普好物!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