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科普资源名录网!
大赛
积分商城
会员登录
注册
首页
资源名录
知识
自然
生活
人文
天文
军事
科技前沿
航空航天
视频类
安全
音频类
其他
我的科普行
海洋
有趣的天文奇观
一句话科普
活动
研学营/冬夏令营
公益科普
团体定制
进学校
24小时科学银行
科普大讲堂
嘉年华/集市
科普课堂
进基地
科普产品
科普书籍
少年博物
科普小讲师
桂深科普
进基地
数字科普
线上课程
科普师
游乐园
比赛
资讯
科普新闻
科普成果
科普活动
科技周
科普月
科普学分制
科技志愿
数字科普
科教联
科教联简介
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
科普基地
科普师(双证)
赛事
全站
知识
活动
资讯
互动
科普师
科普志愿者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咨询QQ
3394522630
咨询电话
0755-83231425
公众号
TOP
首页
>
知识
>
自然
科学研究:孔雀鱼绝地逃生
来源:
环球科学
发布时间:
2021-06-10
浏览次数:
1529
科学研究:孔雀鱼绝地逃生
孔雀鱼绝地逃生在躲避捕食者之前,孔雀鱼会将自己的眼睛变成深色调。
通常来说,孔雀鱼是一种很低调的宠物。但是在野外环境中,它们演化出了一种勇敢而又反直觉的策略,以此避免成为捕食者的盘中餐。它们发现捕食者时,会迅速将自己银色的眼睛变成深黑色,诱惑捕食者直接攻击自己的头部。在今年6月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介绍了这种奇怪的举动。而这可能是一种转移捕食者注意力的行为。
英国埃克赛特大学的行为生态学家罗伯特·希思科特(Robert Heathcote,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表示,当他在火车上吃蓝莓松饼时,脑海中突然出现了这个猜想。当时他注意到,在一段高速影像中,一种被称为红矛丽鱼(pike cichlid)的伏击捕食者正在袭击一条眼睛变成黑色的孔雀鱼。希思科特说:“孔雀鱼似乎等到最后一秒才突然转身,逃脱了捕食者。”
为了测试红矛丽鱼对黑色和银色眼睛的不同反应,希思科特首先尝试了色彩滤镜、iPad视频,甚至为死鱼的眼睛上色(但是后来才发现针头无法穿透它们坚硬的眼睛)。最终,希思科特和同事决定用机器孔雀鱼。他们想用鱼线拉动机器鱼,以此检验这个假说。实验发现,丽鱼会攻击黑眼孔雀鱼的头部,银眼孔雀鱼的躯干。
图片来源:Pixabay
在另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了活的孔雀鱼,不过中间设置了透明的障碍物。他们想以此观察孔雀鱼如何以天生的敏捷度快速掉头,逃离快速游来的捕食者的血盆大口。红矛丽鱼在捕食时,就像一颗射出去的子弹,它们一旦出发就不会改变自己的方向。因此,即便在设有障碍物的实验环境中,研究人员也可以推测孔雀鱼能否躲过丽鱼的追杀。
对于体型较大的孔雀鱼而言,它们不太敏捷,通常很容易被抓获。因此在这种“斗牛”式的策略中,它们受益也最多。同样就职于埃克赛特大学的达尔伦·克罗夫特(Darren Croft,本文的通讯作者)表示:“这就是误导!通过这种策略,孔雀鱼可以迅速掉转鱼头成功逃离。”在自然界中,孔雀鱼可能并不是唯一一种使用这项策略的生物。其他鱼类也可以改变自己眼睛的色调,而像肩章鲨(epaulette shark)和原鸽(rock dove)这样的生物,也能在自己的背上展示吸引其他生物注意力的颜色。
图片来源:Pixabay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行为和演化生态学家卡琳·谢恩斯莫(Karin Kjernsmo,并未参与这项研究)表示:“这项研究简直开启了一个新的领域,而这有可能解释为什么生物的眼睛或眼斑如此引人注意。或许,再结合我们看到的躲避策略,就能够解释了吧。”
撰文:理查德·西马(Richard Sima)
翻译:杜永航
文章来源:环球科学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科普书籍】,了解最新科普书籍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观鸟知识】,学习观鸟相关科普知识
回复【博物学院】,了解更多博物学院活动详情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打赏
推广
分享到:
喜欢此文章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赏我们
我们将写更多精彩的文章
近期活动
探索大湾区科普世界:880家场馆地图免费领取,开启知识之旅
2024-07-16 00:00 开始
密码破译王:从摩斯密码到AI大脑——人工智能系列先导课
2025-05-23 00:00 开始
深圳市福田区深南大道4005号
夏令营研学专列 | 14天跨越4省5城5000公里,穿越中国上下五千年!
2025-07-15 00:00 开始
关注我们
加入科普活动群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认识科普小朋友
成为科学小记者
深i科普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推荐文章
沙漠,也会发洪水?
2025-05-14
在海拔4000米的高山上,我们发现了紫色雪莲的足迹
2025-05-14
南岭惊现“植物盲盒”,科学家发现报春苣苔属新物种
2025-05-08
未来三天,又一轮降温降雨来了!警惕暴雨致灾
2025-05-06
这种昆虫分泌物,人类吃了3000多年,已经停不下来了
2025-04-29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认识科普小朋友
成为科学小记者
上一篇:
科学探索:GPS追踪浮冰变化
下一篇:
自然科普:汛期泥石流多发,怎样避险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