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普:海滩贝壳为何都有孔?凶手竟然舌头上长牙!
来源:博物
发布时间:2021-05-31
浏览次数:3205

在海滩捡贝壳时,你有没有见过一种带孔的贝壳:孔又圆又小,而且每个贝壳通常只有一个孔。

海滩迷案

图片来源:invertebase.org

莫非是有人拿去打孔穿项链,后来觉得不喜欢又扔回来?

并不是,凶手就在海滩上!

01

吃贝高手,圆润可口

仔细观察这些贝壳上的孔:形状几乎正圆,直径一两毫米,边缘光滑且齐整。孔洞里的孔壁是倾斜的,所以穿透贝壳后,外面孔口大,内面的孔口小。

“做工”如此精细,很像是人“钻”出来的。但并不是,实际它们出自一种海螺——扁玉螺的手笔。

扁玉螺

图片来源:invertebase.org

扁玉螺可不是什么难得一见的怪客,我国南北沿海都有分布。而且它看起来就长得圆润可口,怎么可能逃得掉中国人的餐桌?

先爆炒一下:

爆炒扁玉螺

图源网络

再煮个高汤:

扁玉螺也被称为“香螺”

图片来源:纪录片《小海鲜》

跑题了跑题了,咱来讲讲还没上桌的扁玉螺。

生物学上,扁玉螺隶属于腹足纲,玉螺总科。成体螺壳能有乒乓球大小,常出没于潮间带至50米深的近海海底。它们多是在泥沙下潜行,偶尔爬上沙面找吃的——专门捕食各种贝类、螺类,甚至连同类也不放过。而它们吃海鲜的绝技,就是在壳上打孔。

02

别碰扁玉螺,咬你!

在水下泥沙里,扁玉螺靠“气味”追捕猎物:螺类、贝类滤出的水流,混杂着自身代谢物,很容易暴露行踪。

一接近目标,它便展开宽大的腹足将其包裹住,同时分泌黏液,以便“抓”得更牢。不过想吃到肉,还得攻破贝壳。

展开宽大腹足的扁玉螺

图片来源:invertebase.org

扁玉螺“嘴”里有一条细长、柔软、能伸缩的“舌头”,两面都密布纵向排列的几丁质“牙齿”,因此称为“齿舌”——这就是它的打孔工具。

这些“牙齿”相当坚硬,但非常小,显微镜下才能看清:中间几列牙齿短直,靠边的两列细长如弯钩。

齿舌的微观结构,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这是一种骨螺的齿舌,扁玉螺的齿舌也大体类似——会钻孔的螺,齿舌的整体排布都差不多,但齿的形状和数量有差别,是物种鉴定的重要特征。图片来源:cortesmuseum.com

扁玉螺抱住猎物后,便用嘴对准选好的打孔位置,伸出齿舌来回刮擦,这效果就像锉刀打磨。齿舌还能转动角度,朝各个方向锉,最终以嘴为圆心,打磨出一个圆形入口。

打孔时,齿舌是从外向内磨,并不断旋转角度,所以打磨出正圆形的孔。

钻孔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齿舌纯物理打磨,刮去贝壳表面的角质层。等碳酸钙为主的内质一暴露,接下来就是一轮物理加化学混合攻击。扁玉螺嘴里的腺体,能分泌含有盐酸成分的“唾液”,专门用来溶解碳酸钙。在盐酸腐蚀的配合下,齿舌继续打钻,直至贝壳被磨穿。

钻孔成功后,齿舌立刻转换为搅拌模式。边缘的两列钩状齿,相当于搅拌机的刀片,贝肉和着海水便被打成肉汤。此时扁玉螺收回齿舌,将吻部伸长成吸管状,就能从贝壳里吸食肉汤了。

扁玉螺捕捉的若是壳薄的小猎物,个把小时就能将孔打穿,只是吃到的肉少。那些厚壳的大家伙,打孔可能要好耗费好几天时间——不过回报是丰厚的,吃一顿能顶一两个月。

扁玉螺在蛤蜊上打孔失败,留下一个凹坑。

图片来源:cortesmuseum.com

03

不仅玉螺,章鱼也会打孔

除了扁玉螺,玉螺科、骨螺科的很多成员也都会打孔。操作方法类似,只是打出的孔略有不同:通常玉螺打出的孔壁倾斜,骨螺打出的孔壁近乎垂直。

头足类的章鱼也能在贝壳上打孔。虽说章鱼的主流吃贝法,是用“触手”生拉硬拽、暴力开壳,但在拽不开又不甘心时,偶尔也会耐心打孔。

同为软体动物,章鱼也有齿舌,不过它的齿舌只用来磨碎食物,打孔用的是唾液腺上的“牙齿”。相比之下,章鱼打的孔更小,直径不及1毫米。形状也很不规则,孔壁倾斜呈漏斗状。

章鱼打的小孔

图片来源:cortesmuseum.com

章鱼打孔,只为往贝壳里注射“麻醉剂”,最终还是要开壳取食的,所以钻通个小眼儿就够了。

吃饱饭,顺便躲进贝壳里睡一觉

图片来源:deepseanews.com

撰文 | 朱佳伟、晓风

绘图 | 郑秋旸

微信编辑 | 谢爽

本文原载于《博物》杂志2020年7月刊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科普书籍】,了解最新科普书籍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观鸟知识】,学习观鸟相关科普知识
回复【博物学院】,了解更多博物学院活动详情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