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微生物:颗石藻拯救海洋
来源:环球科学
发布时间:2021-04-29
浏览次数:2284
海洋微生物:颗石藻拯救海洋


图片来源:Pixabay
在6600万年前,地球发生过一次小行星撞击事件,这次事件不仅毁灭了恐龙,还让海洋中所有的生命几乎折返回了简单微生物的原始状态。但科学家推测,之所以海洋生态系统没有被彻底毁灭,要归功于一种有外壳覆盖的颗石藻。它们以其他微生物为食,但同时保留了光合作用的能力。这两种特征让它们在漫长的黑暗中仍然为海洋帝国保留下了复杂的食物网基础。
这种猎食类浮游生物属于一种带壳的藻类微生物,一般被称为颗石藻或颗石。它们大约在2亿年前就出现了,至今还有许多类型的颗石藻像浮游生物那样在海里摇曳穿梭。白垩纪末期的大灭绝之后,它们的幸存变得十分重要。来自小行星撞击坑和野火的灰烬遮蔽了阳光,时间长达2年。所有的生命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撞击冬季”,在此期间,光合作用几乎停止了。


图片来源:Pixabay
“海洋里的食物网也是以光合作用供能为基础的,就像陆地上的一样,但海洋里的光合作用由微小的细菌和藻类完成。”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古生物学家萨曼莎·吉布斯(Samantha Gibbs,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说。颗石藻是白垩纪时期扮演能量转换器的角色之一,但在撞击事件后,约90%的颗石藻种属都走向了灭绝。相关研究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
吉布斯还说,没有光源满足生物的能量需求时,“只有极少数能够捕获和消化食物的种属幸存了下来。”颗石藻化石里的那些小孔表明,这些幸存的颗石藻类有鞭状的鞭毛使其移动,向其他微生物靠近。研究人员在化石记录中追踪了这些猎食性藻类的普遍性,并模拟了它们的演化过程。模拟展示了它们是如何适应没有太阳光的环境,由此幸免于难的。而当太阳光回归时,这些藻类便有机会快速繁衍。
一直以来,科学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像颗石藻这类利用光合作用谋生的微生物是如何度过没有阳光的日子?“这项发现真的令人感到兴奋,它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物种大灭绝中那些显眼的悖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古生物学家克里斯托弗·洛厄里(Christopher Lowery,并未参与这项研究)说道。


图片来源:Pixabay
这项模型或许还能解释其他微生物的变化。小型生物有孔虫也受到小行星撞击的影响,但它们却幸存下来了。它们的表面也有壳,而且那些存活下来的小生物还演化出了刺毛。洛厄里提到,这些刺毛会协作,变成一些微型触须,帮助有孔虫捕食较大一点的猎物。这进一步证实了其他单细胞生物也调整了进食方式的看法。
最后,幸存的颗石藻会再次利用光合作用,当阳光出现时,海洋里的食物网又焕发活力了。可以说,那些体型微小但饥肠辘辘的藻类帮忙拯救了当时的海洋。
撰文:赖利·布莱克(Riley Black)
翻译:赵欢
引进来源:环球科学
本文来自:环球科学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科普书籍】,了解最新科普书籍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观鸟知识】,学习观鸟相关科普知识
回复【博物学院】,了解更多博物学院活动详情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