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普:火烈鸟吃饭也太搞笑了,一边吃一边转圈
来源:博物
发布时间:2021-03-11
浏览次数:1275

在许多人印象里,火烈鸟和鸵鸟、企鹅、金刚鹦鹉一样,是典型的“外国鸟”。但其实在国内,也能见到野生火烈鸟。

位于我国天津的候鸟栖息地——北大港湿地,近年就有火烈鸟飞临,让观鸟人大饱眼福。

天津北大港湿地的野生火烈鸟

走,去看火烈鸟!

“火烈鸟又来了!有人在北大港看到疑似有火烈鸟飞过!”2019年早春,这条重磅消息一出,天津鸟会群里顿时炸开了锅。

不观鸟的人或许不理解,火烈鸟在动物园里不是挺多吗?成群结队随便看。不过,动物园里的火烈鸟一般都被剪了飞羽,飞不起来,也很难表现出觅食、求偶等自然行为。

图片来源:东方早报、东北新闻网等

而野生的火烈鸟,不光会飞、会觅食,还和其他水鸟“群游”,各种互动,有趣多了。

啥啥啥,刚刚说了啥?

图片来源:BBC

第二天,我约上几位资深鸟友,驱车开往北大港。此时正值春季迁徙季,为不打扰候鸟停留和栖息,湿地公园处于封闭期。我们专门做了申请,才被允许步行进入。

扛起20斤的设备,我们直奔湿地边缘的沿海滩涂。火烈鸟喜欢栖息在水滨、浅滩,所以那儿最合适蹲守。初春海边煞是寒冷,凛风吹在羽绒服上嗖嗖作响。我们在泥地上找了个坚实的位置支起相机,装上长焦镜头,静静蹲守。这一蹲就蹲了三天,虽说看到了好多其他的鸟,但“头号目标”却不见踪影。

直到第四天,空中终于出现了一队体色瑰丽,姿态优美的红色大鸟。由远及近,看清了,真的是火烈鸟!

五只火烈鸟停在海边浅滩

我们看到的火烈鸟都是成年鸟。飞行中,它们头颈、两腿都伸长呈一条直线,边飞边鸣叫,声音有点儿像大雁,但更加洪亮。

飞行中的火烈鸟,脖颈和腿都伸直,姿势与鹤类似。

伙食越好越红火

“火烈鸟”其实是俗称,它们正式中文名叫“红鹳”。全世界一共有6种红鹳,分别是大红鹳、小红鹳、美洲红鹳、安第斯红鹳、秘鲁红鹳和智利红鹳。

6种不同的火烈鸟

火烈鸟的分布区域

图片来源:Wikipedia

它们分布在亚欧大陆、非洲和南北美洲,除了羽色和体型不同,看头型也能区分。我们眼前这几只,是大红鹳。大红鹳在家族中体型最大,身高可达1.3米。

大红鹳的体羽洁白而略带玫瑰色,飞羽浓黑,覆羽绯红。特别是翅膀基部的覆羽,光泽闪亮,远远看去,就像熊熊燃烧的烈火。它们火焰般的羽色,并不是长成就有,而是吃出来的……

大红鹳以鱼虾、螺贝、藻类、浮游生物等为食,食物中的虾青素转移到身上,使原本洁白的羽毛透出红色。红色越鲜艳,说明体格越健壮,对异性的吸引力越强。

大红鹳觅食时的姿势很搞笑,它们会低下长颈,脑袋翻转,边走边用镰刀形的弯钩嘴在浅水中来回扫,半天不抬头,一点也不优雅。

转圈圈,吃饭饭

图片来源:youaskweanswer.net

有大摆锤内味儿了

图片来源:BBC

大部分鸟类的嘴喙上厚下薄,火烈鸟却相反,较薄的上喙嵌在厚实的下喙中。上下喙的内侧边缘,都有锯齿和细毛,形成叫“栉板”的特殊结构。

火烈鸟把水吸进嘴里,再用大舌头将水压出,栉板就像筛子一样把滤出的食物留在口中。这种进食方式,跟海洋中的须鲸很像。后来我们观察火烈鸟的粪便,发现有许多未消化的螺贝残骸。

大红鹳的嘴喙。火烈鸟的嘴喙厚实弯曲,进食时把嘴喙上的锯齿和细毛当“筛子”用,过滤水中的食物。

仔细看还有点吓人

图片来源:youaskweanswer.net

这片水域还有一群翘鼻麻鸭游弋。火烈鸟们明明是这片水域的后来者,却很霸道。

只见它们若无其事地悄悄接近,其中三只在相距不到2米时,突然踏水朝鸭群冲了过去。鸭子们猝不及防,慌乱着“嘎嘎嘎”地腾飞起来。火烈鸟扇着翅膀追赶几步,就开始朝着群鸭逃遁的方向引吭高歌,颇有点抢到地盘后小人得志的模样。

在北大港湿地,火烈鸟与东北亚常见水禽翘鼻麻鸭形成混游。

火烈鸟频繁现身中国

过去认为我国没有火烈鸟分布。但自从1997年在新疆首次记录以来,目前全国已有数十次火烈鸟(均为大红鹳)的目击记录,涵盖19个省区。其中既有靠近中亚、南亚等大红鹳传统分布区的西部地区,也有山东、江苏、浙江以及北京、天津等东部省市。(光是在天津,2003年、2014年、2016年、2018年、2019年、2020年都出现过火烈鸟)

由于没有做环志,尚不能确定哪些是同一批鸟。大红鹳不是严格的候鸟,它们只在环境突变、食物短缺时迁移,没有固定的迁飞时间和路线。对于火烈鸟为何在我国出现、扩散,目前学界尚无定论,大致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1.动物园的逃逸个体。但目前所见大红鹳,全都翅膀完好,飞行正常,动物园也没有逃逸报告。

2.走私过程中的逃逸个体。可出现在交易前后、包括运输途中的任何环节。

3. 迁移途中迷路的“迷鸟”。若受气流裹挟,“偏航”距离常超乎想象,如我国东部偶尔会见到北美洲的沙丘鹤、东南亚赤道海域的白腹军舰鸟。

4. 由于环境变化,一些分布在中亚、南亚等地的火烈鸟“移民”到我国境内。但大都为渐进式扩散,若从中亚、南亚跨越数千公里至渤海湾不太合乎情理。

至于真相如何,还有待科学家们寻找答案。

今年春天,火烈鸟还会来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撰文 | 刘东 莫训强

摄影 | 年爱军

绘图 | 许宁 郑秋旸

微信编辑 | 谢爽

本文原载于《博物》杂志2021年3月刊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科普书籍】,了解最新科普书籍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观鸟知识】,学习观鸟相关科普知识
回复【博物学院】,了解更多博物学院活动详情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