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袋鼠,大家率先想到的是什么?
是不是这样一幅夕阳西下岁月静好的景象?
图片来源见水印
NONONO,认识了今天的主人公——土澳明星物种红大袋鼠——你可能就不这么想了。
在澳大利亚那片生长着各种硬核生物的神奇大陆上,红大袋鼠更是一种神奇的存在。你瞧瞧这画风:
惬意.jpg
图片来自:aboutanimals.com
浑身肌肉,打架有方
红大袋鼠是袋鼠中的大块头,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袋类动物。
红大袋鼠的“红”,主要体现在雄性身上——雄性红大袋鼠身披红褐色短毛,腹部两侧和四肢毛色浅一些;而雌性红大袋鼠的体型比雄性小一些,毛色呈蓝灰色或棕灰色。
谁男谁女,这下分得清了吧?
图片来自:australian.museum
雄性红大袋鼠平时看起来安安静静的,但并不是什么温顺的家伙——它身长可达1.8米(不算尾巴),浑身长满肌肉,画风直逼职业拳击运动员,压瘪一个铁桶完全没有压力,干起架来三个绝招,直接就能将对手triple kill。
绝招一 战术性后仰
红大袋鼠打架时,主要是用双手配合向对手的上半身发起进攻,具体动作包括:抓、挠、推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对手示威,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对手戳中眼珠子,所以使用这招时,红大袋鼠双方都会尽量让自己的头部后仰,以减小伤害。
真·战术后仰,不吹牛
绝招二 箍颈互掐
在比赛进入到白热化阶段时,双方如果势均力敌,那么红大袋鼠就会通过掐住对方颈部的方式,来控制对手的行动。
这是一场耐力和策略的比拼。
掐脖子!
绝招三 无影腿
这个招式是“拳击赛”里的重头戏——红大袋鼠的尾巴可以作为一个支点,撑起它的整个身体,使得双腿腾空来攻击对方。
要知道,袋鼠的腿部力量可以达到“一脚开膛”的程度,因此使用这个招式时,着力点就成了比赛成败的关键。
看着就很疼...
这一身肌肉打哪儿来的?
袋鼠之间时常凶残地干架也就算了,万万想不到,它们欺负起人类来也一样毫不手软——有时候一不留神,它就直接从背后给你一脚,完全不讲“武德”啊!
你给我下去吧!
图片来源见水印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雄性红大袋鼠会拥有如此健壮的肌肉呢?难道是背着我们偷偷健身去了?
其实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方面在于其自身。有研究表明,肌肉特别发达的袋鼠可能是由于体内缺少了GDF-8基因。GDF-8是一种可以控制肌肉生长抑制素合成的基因,而肌肉生长抑制素正是一种阻碍肌肉生长的酶。当动物体内无法制造出正常的肌肉生长抑制素时,它的肌肉就会特别发达,就像人类运动员注射类固醇一样——不用过多训练也能拥有一身肌肉,并且体脂也不会很高。
来!给你瞅瞅俺的肱二头肌
图片来自:australian.museum
另一方面,红大袋鼠分布于澳洲西部、中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喜欢生活在较少树生长的辽阔平原,那里不光气候条件恶劣,还生活着各种各样的超硬核生物。
这就完全没有给红大袋鼠“岁月静好”的机会——唯有强壮的体魄和致命的攻击力,才能让它们在野外长久地生活下去,活到电视剧大结局(bushi)。
澳大利亚全境几乎都有红大袋鼠分布
绘图:郑子艺
胚胎滞育,鼠满为患
成年红大袋鼠看起来如此强壮,可谁能想到,新生的红大袋鼠宝宝和其他袋鼠幼崽一样小得可怜,只有大约2.5厘米长,体重约1克左右,跟一粒花生米似的。
宝宝们身上无毛,浑身上下红彤彤,鼻孔清晰可见,眼睛还只是一个黑点。在妈妈的细心照顾下,逐渐变成浑身肌肉的壮汉(bushi)。
在妈妈育儿袋里的红大袋鼠幼崽
图片来源见水印
袋鼠幼崽进入育儿袋后,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都由母乳提供。
经过妈妈长达235天左右的细心呵护后,才会离开育儿袋。
图片来源见水印
如果中途意外掉袋,可能会导致小袋鼠的死亡。
不过还好雌性袋鼠有两个子宫,拥有胚胎滞育的特殊超能力,可以延后宝宝的出生时间——等上一胎小袋鼠完全离开育儿袋后,再选择适合的时机让下一胎出生。这样一来,能够很好地降低新生袋鼠夭折带来的损失。
雌性袋鼠的胚胎滞育
图片来自:whilewaitingforgodot.net
但也正是由于袋鼠这独特的繁殖方式,使得其数量居高不下,“鼠满为患”——数千万的存量让袋鼠们在地广人稀的澳洲土地上为所欲为,不仅吃光了野外草类植物,还会进入人类的生活区破坏农作物,威胁人类安全。
不仅如此,无拘无束的袋鼠群有时甚至会占据公路,不肯躲避过往车辆,因此对道路交通安全也构成了威胁。
在土澳,常有躲避不及被车撞到的袋鼠
图片来自:theculturetrip.com
如果你有机会去土澳旅游,和袋鼠狭路相逢时,记得绕道走,惹不起的。
参考文献:
[1]罗坚文,蒋国红,唐宁,吴国平,杨洁.圈养赤大袋鼠繁殖及仔兽生长发育初探[J].野生动物学报,2018,39(03):673-677.
[2]Alexandra C. McPherron,Se-Jin Lee. Double Muscling in Cattle Due to Mutations in the Myostatin Gene[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97,94(23).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科普书籍】,了解最新科普书籍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观鸟知识】,学习观鸟相关科普知识
回复【博物学院】,了解更多博物学院活动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