攥紧“中国种子”,对我国粮食安全有多重要?
发布时间:2022-05-24
浏览次数:2109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新时代新使命,如何打好这场现代农业的“翻身仗”?这要从一粒种子说起……

撰文/记者 王雪莹 编辑/吉菁菁

新媒体编辑/李云凤

采访专家

刘录祥(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郭刚刚(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种质资源中心副主任)

“中国田里中国种,中国碗里中国粮”,粮食安全是关乎十四亿人民生计的国之大者,种子是粮食的芯片,一粒良种就像一把创造奇迹的钥匙,关系到我国国富民强、科技强国。

4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

目前我国多种作物种子仍依赖进口,如何改变现状?过去二十年间,中国为了实现种源自主,都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果?

◈ ◈ ◈

食为邦本,本固邦宁

常言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粮食产量决定了百姓的“饭碗”端不端得稳,更关系到国际竞争中一个民族的主动权。

近年来,全球人口总数不断增长,世界可用耕地资源紧缺日趋凸显,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局部战争和世纪疫情,大幅增加了国际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愈发诡谲多变,世界各国围绕粮食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而种子作为粮食的基础,对种业高地的争夺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又一个新战场,谁能率先拥有突破性的创新良种,谁就能拥有世界种业竞争的主动权,从源头上守住国家安全底线。

在全球竞争的大环境下,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全人类”。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美国种业公司孟山都就曾以“种子”为“枪”,在阿根廷进行过一场臭名昭著的“农业屠戮”:1996年,深陷外债危机的阿根廷政府希望通过大豆增产来缓解财政危机,并因此接受了孟山都公司的大豆种子“援助”。

▲阿根廷人走上街头呼吁抵制孟山都(图源:RT)

一开始,孟山都以普遍低于市价的诱人价格出售种子和农药,并且不收取任何专利费。为此,当地农民纷纷放弃种植传统大豆而转向孟山都的新品种。不到六年时间,阿根廷近99%的大豆市场都被孟山都一举拿下,而阿根廷本土的大豆种子和农药企业却因不堪重负而纷纷倒闭。就在阿根廷人以为这是一场国际援助的“双赢”时,1999年,孟山都突然要求阿根廷农民缴纳种子专利费,并以此为由,向阿根廷大豆出口的主要欧洲买家提起诉讼,以此向阿根廷政府施压……就这样,一场关于种子的“援助”却让阿根廷丧失了对本国大豆产业的控制权。无数阿根廷农民破产,阿根廷政府不得不支付了高额赔偿,并被迫为孟山都敞开了国门,彻底沦为国际市场上任人宰割的“鱼肉”。

然而,丢失种子主权的悲剧不仅在阿根廷上演,从巴西到墨西哥甚至在我国,也都曾有过类似的“种子之殇”。

很少有人知道,1995年以前的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然而,从净出口国到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如此巨大的转变也是因为一粒种子。

据媒体2019年的相关报道, 2000年,孟山都在中国考察期间偶然获得了一粒中国的野生大豆种子。后来,他们以此为基础成功找到了野生豆种的高产和高抗性基因,并培育出成本更低、产量更高、转化更高、抗性更好的新型豆种。

然后孟山都故技重施,在短短几年间就迫使中国大豆原料供给骤减。面对国内豆农供给不上的产量,所剩无几的中国大豆加工企业只能转向美国市场,被迫以高价收购大豆,而此时美国金融市场却风云突变,大豆价格7个月内跌幅超过50%,不久,美国企业又以逾期交货为由向中国大豆企业发起了巨额索赔……至此,中国大豆压榨企业全线崩溃,中美大豆产业的国际地位也随之易主。而现在,曾经手握全球90%以上野生大豆种源的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仍然高达85.5%,“大豆之殇”痛彻至今!

小小的一粒种子,联结的是国家的兴衰与存亡,种业是农业的基础,种业安全才有粮食安全,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暗流涌动的国际市场,想要端稳中国人的饭碗,就必须将农业“基本盘”——种子的安全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 ◈ ◈

中国地种中国种,中国种产中国粮

对于拥有世界近1/5人口的中国而言,想要养活14亿张嘴,每天至少需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而我国的可用耕地总面积尚不足世界耕地总面积的1/10。此情此景,全世界都不禁要问“谁来喂饱中国人?”,而这样一个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它的答案只能是“中国人自己”。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只有种优才能粮丰,只有粮安才能民安。“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习近平总书记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想要在有限的耕地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产量,满足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食物消费升级,优化种子是关键。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端好、端稳手中的“中国碗”,我国种业产业一直在摸爬滚打中前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江苏淮安市村民驾驶收割机在田间收割小麦(图源:新华社)

“目前,我国水稻、小麦、大豆、油菜、棉花等农作物生产用种均为自主选育,玉米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提高到了91%,蔬菜提高到了87%以上。良种对作物增产贡献率达45%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强有力的种源支撑”,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说,水稻和小麦品种更是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自给率达100%”。对此,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与经济所知识管理与情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郑怀国更直言,“我国的主粮品种可以说已经实现了自给,能够满足我国市场需求。”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年申请量已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合格率始终稳定保持在98%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农作物良种覆盖超96%,良种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更超过了45%。“十三五”期间,我国种业产业更是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育种制种基地,建设了52个杂交制种大县、100个区县良种基地,为提高我国良种质量和数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除了部分高档蔬菜品种如番茄、西兰花种子进口依赖度较高,我国常见的蔬菜种子自给率也达到87%以上。截至2019年年底,由我国自主研发的蔬菜种子达到69个。仅以山东寿光一地为例,在当地种子公司销售的黄瓜、豇豆等蔬菜种子中,国产种子的占有率就超过了90%……“洋种子”垄断中国菜地“一家独大”的时代,如今早已是“过去式”了。

尽管国产种业快速崛起,但不可否认,我国对进口种子仍有较大需求。中国种子贸易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农作物种子进口量为7.27万吨,总进口额高达32亿元人民币,种子进出口赤字高达 17.36 亿元人民币。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国依然是一个高度需要种子进口的国家呢?

“6~7万吨的进口种子量看起来很多,但较之于我国每年用种子大约100亿公斤这样一个体量上,这个比率也是微不足道的,0.1%都不到,所以首先从总量上讲,我们根本就不是一个大量进口种子的国家,”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录祥告诉记者:“第二个从结构上讲,我们的主粮作物像水稻、高粱、小麦这些,种子也是基本做到绝对安全的,进口比较多的只是高端蔬菜品种”。

2021年,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布会上表示,尽管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弱项,但总体来讲,“我国农业用种安全是有保障的,风险也是可控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不仅是国内,近年来,我国种业也持续在国际市场发力。据第一财经报道,2017年,中国化工集团以430亿美元完成了对瑞士先正达公司的收购。对此,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运营总监陈超表示,随着并购整合的完成,“以拜尔为代表的欧盟,以科迪华为代表的美国,以先正达为代表的中国,这三家合并起来的话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应该是达到了50%、60%”。至此,全球种业三足鼎立的局面已定,未来,中国将在世界种业市场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种子管理员聂东明在存有16万份种子的种 质资源低温样品存放 库里,找出科研需要的荃优 607、川种优3877、南晶香占等水稻杂交种子(图源:长江日报)

几十年间,中国种业在愈挫愈勇的道路上逐渐强大。让中国的土地用上中国的种子,用中国的种子为中国人打出足够的中国粮食,正是现代种业“芯片”的不断创新与突破,为我国农作物供种提供了牢固的保障,更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 ◈

种业自强,建设农业强国

从改良一个品种到全产业链的开发,中国饭碗里盛着的是中国育种家和企业家的创新与智慧,折射出的是中国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转型所付出的努力。

保护种子安全从良好的大环境开始

作为国家战略性的基础性核心产业,种业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支持,更离不开法规保障。2000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将作物种质资源纳入依法管理阶段;2015年《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30年)》发布,明确了以安全保护和高效利用为核心的总体工作思路,提出三个体系、四项主要任务和五大重点行动计划;2021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主要农作物品种区试办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相继出台……短短二十年间,通过对种业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中国种业实现了从“科研单位育种+企业推广”模式,向“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的快速转变。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18年,我国种业市场已从330亿元增至1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7%。

建设完善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尤其要求“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

作为植物重要遗传信息的载体,每一粒种子都记录着一个世界,这也让种质资源成为每一个国家关键性的战略资源。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下,谁拥有的种质资源越丰富,谁的基因开发潜力就越大,谁就越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换而言之,为了实现农业科技强国的目标,中国需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强大的国家种库。

从1978年我国建成第一座低温种质库,到2021年新的国家作物种质库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落成并投入运行,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单体最大、最先进的国家级种质库。

▲国家作物种质库外景(来源:农民日报)

“我们库的设计容量是150万份,能够满足我们国家未来50年种质资源安全保存、精准鉴定、新基因发掘和育种的重大需求,”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种质资源中心主任李立会表示,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覆盖了世界上所有种质资源保存方式,种子贮藏寿命达到50年。

“(它的)保护能力可以说是世界首位,综合保护水平达到世界先进”,作物种质资源中心副主任郭刚刚告诉记者,新库作为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林、草、药用等植物种质资源,以及微生物、动物等种质资源保存技术体系建设与发展方面,将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长期、集中安全保存能力,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也让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更加完善和先进,”他说。

目前,国家作物种质库作为我国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安全保存的“大本营”,已与1座复份库、10座中期库、43个种质圃、214个原生境保护点、1个种质资源信息中心以及31个省(市、自治区)的省级中期库和种质圃,共同构成了由国家主导的国家级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云南省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图源:川观新闻)

举例来说,在云南,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和云南省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分别珍藏着我国36%的种子植物物种和10%的农作物野生种质资源,随着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的日臻完善,我国种业产业在应对各类自然风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时也将更有“底气”。

生物育种助力中国种业发展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粮食问题早已不是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国与国之间相互博弈的重要砝码。谁率先找到技术的新突破、抢占新的制高点,谁就能赢得先机。

“中国种业与自己相比发展得很快,品种自主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和国外先进水平比,我们种业的差距还是很大”,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世界种业已经进入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特别是国际种业巨头都在抱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推动生物育种技术快速发展,无疑对我国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农业科技强国有着重要的作用。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尊重科学、严格监管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2022年2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指出,在推进种业振兴中,应“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构建现代种业创新体系,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是实现种源自主可控的根本路径。在国家系列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国转基因育种的技术水平已经进入国际第二方阵的前列,在监管方面也已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万建民介绍,目前,我国已经掌握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新基因396个,逐步打破了跨国公司在基因领域的垄断,在农作物基因编辑、单倍体育种等核心育种技术上也取得了明显突破,粳稻和小麦遗传转化效率分别超过了80%和20%,大豆和玉米也达到了10%以上。随着生物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培育出一批包括棉花、番木瓜在内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作物新品种。

▲在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科学家正在做水稻的基因分型分析工作。通过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的扫描筛选,为培育出高质量的种子保驾护航(图源:长江日报)

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已获审定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近200个,种植率达99%以上,累计推广应用面积3.15亿亩,新增产值超440亿元,为中国棉花产业独立自主、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除了在棉花产业发挥了巨大作用,抗虫棉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防治棉铃虫对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危害,杀虫剂用量降低了70%~80%,有效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做好一粒种子,既是事关14亿中国人“饭碗”的民心工程,更是关乎中华民族国家安全的安全工程。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历史的新征程上,让我们吹响科技的号角,从培育一粒好种子做起,打好这场种业的“翻身仗”,用中国的优良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共同谱写时代新篇章。



欢迎扫码关注深圳科普!

我们将定期推出

公益、免费、优惠的科普活动和科普好物!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