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行好万里路?研学旅行中的“学”与“玩”
来源:科普时报
发布时间:2022-03-01
浏览次数:1514

作为游学中的细分领域,处在发展机遇期的研学旅行变得越来越火热。据一诺农旅智库数据显示,我国游学人次自2014年后迅速增长,境内游学人数由最初的140万增长至2017年的340万。以“研学旅行”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约有256万条信息。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未来3—5年内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

  


  丰富知识 多种体验

  很多家长认为研学旅行就是带着孩子出去玩,其实不然。研学旅行概念最早于2013年由国务院提出,直至2016年12月,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原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首次多部门联合发文落实推进研学旅行。

  所谓的研学旅行,是指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在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将研学旅行产品按照资源类型分成了五大类:

  一是知识科普型

  主要包括博物馆、科技馆、工业项目、科研场所等资源;

  二是自然观赏型

  主要包括山川、江、湖、海、草原、沙漠等资源;

  三是体验考察型

  主要包括农庄、实践基地、夏令营营地或团队拓展基地等资源;

  四是励志拓展型

  主要包括红色教育基地、大学校园、国防教育基地、军营等资源;

  五是文化康乐型

  主要包括各类主题公园、演艺影视城等资源。

  素质教育 延伸发展

  那么,研学旅行为何会如此火热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新方式。而研学旅行则恰恰正是它的延续和发展。

  在寒暑假里,大部分家长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研学旅行既可以让孩子开阔视野、学习知识、拓展素质,也可以帮助家长节省出照顾孩子的时间,因此家长十分乐意让孩子参加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的火热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自2013年以来,国家围绕研学旅行出台了《国民休闲旅游纲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政策及相关文件。随着政策红利逐步释放,从旅行社到教育机构再到有关公司企业,纷纷推出了研学旅行项目。

  除了政策的驱动,商业利润也是一个重要的助推器。随着旅游业竞争的加大,旅游机构需要推出新的项目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获取更多的利润。研学旅行通过融入教育元素,创造更多价值并与普通旅游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加上消费者对研学旅行产品的价格敏感度较低,研学旅行行业利润率有较好的保障。据悉,一般的旅游业务毛利率在10%左右,而加入教育元素后,研学旅行的毛利润可达到20%-30%左右,高利润催使旅游机构纷纷推出了研学旅游项目。

  


  参差不齐 专家支招

  国家出台的利好政策使得研学旅行的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研学旅行项目的质量却参差不齐。在游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地受教育,这是研学旅行的根本出发点。目前,研学旅行产品依托的多是旅行社,不少研学旅行项目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只游不学或者重游轻学,实质性的教育内涵和价值缺失,“假大空”现象普遍存在。

  2014年时任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给研学旅行下定义时指出:

  研学时同学们应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确定主题,以课程为目标,以动手做、做中学的形式,共同体验。

  现在的研学旅行存在标准体系欠缺,课程不系统的问题。在导师资源上,缺乏专业的培训体系,有许多研学导师是直接从导游转化过来的。研学旅行过程中的讲解有不少胡诌乱编,并不符合研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标准。除了导师素质,师生比也存在失衡问题,甚至出现过1名老师负责三五十名学生的情况,学生的人身安全存在极大的隐患。

  除此之外,研学旅行还存在旅行社制定的路线杂乱无章,商家过度逐利、任意定价等问题。家长在为孩子选择研学旅行时要在项目的安全性、收费价格、课程质量、师资配备、路线设置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面对研学旅行目前存在的问题,业内专家认为只有在家长、学校、社会、政府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整个市场成熟规范,让研学旅行发挥应有的作用。

  家长要转变观念,孩子在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需求是多样的,不能只强调“读万卷书”而忽略“行万里路”。

  学校方面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应该更全面,可以将综合素质纳入考核,杜绝“唯分数论”。

  政府则要在其中发挥引导作用,完善监督、准入等相关制度。

  对于安全问题,专家建议研学活动必须购买相关保险产品,明确责任人以降低安全风险。


点击查看科普师+研学教育指导师双证培训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