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3月15日电(记者王珏玢)记者15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英、美等多国古生物学者最近在内蒙古发现一种3亿年前的远古树木:乌海拟齿叶(Paratingia wuhaia)。这种树木长着类似松果的果穗和形似杉树叶的叶子,是形成煤炭的主要植物之一。

3亿年前内蒙古乌达煤田所处的沼泽森林复原图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供图)
领导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王军介绍,新发现的远古树木化石位于内蒙古乌达煤田。这一地区在约3亿年前是一片雨水丰沛、阳光充足的沼泽森林。当时忽然发生了一场规模巨大的火山喷发,火山灰将盛极一时的森林王国整个“封存”起来,这才使包括乌海拟齿叶在内的大量远古植物形成化石,留存至今。

乌海拟齿叶复原图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供图)
通过化石,科研人员能够清晰还原出乌海拟齿叶的样貌。这种树木高5米至6米,下半部分是一根光秃秃的树干,树干顶端长着树叶和繁殖器官:果穗。果穗呈圆柱形,直径约1厘米、长约10厘米,上面长满了繁殖用的孢子,外观上看,很像一个拉长的松果。而乌海拟齿叶的树叶形态,则类似现在的杉树树叶。

乌海拟齿叶化石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供图)
科研团队还发现,乌海拟齿叶兼具孢子植物的繁殖方式和裸子植物的木材结构,是一种介于这两类植物之间的过渡类群。“实际的进化过程,并不是低等生物立刻被高等生物取代。以乌海拟齿叶为代表的这类过渡植物,在更高等的种子植物出现后又生存了1.1亿年。它们和沼泽森林中的其他植物一起,形成了如今被人们挖掘使用的煤炭。”王军说。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刊发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科普书籍】,了解最新科普书籍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观鸟知识】,学习观鸟相关科普知识
回复【博物学院】,了解更多博物学院活动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