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家要鼓励医生做科普?
发布时间:2020-09-22
浏览次数:1606
-为什么国家要鼓励医生做科普?

3月的武汉,新冠疫情还很焦灼。黄玮,年轻的武汉协和医院骨科医师,正在一线作战。这一天,隔离病房连续几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即将开始,黄玮在家中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开始准备一场策划已久的网络直播。

运动医学既是黄玮的专业,也是他的个人志趣。虽然传染病防控和骨科没有直接关系,但人体的免疫力却和运动却息息相关。黄玮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他要在直播中跟网友科普疫情期间如何在家科学运动。

直播效果还不错,三个平台点击量累计突破了一百多万。隔离病区内的工作日复一日看不到头,科普的任务也不能中断。

早在2012年,受武汉协和医院老教授的影响,黄玮在科室参与科普宣传任务。那时,他只是在网站上写写文章,普及疾病相关知识。

2018年是黄玮科普生涯中关键一年。他开了自己的公众号“骨科医生说事儿”,内容涵盖骨与关节疾病、康复锻炼、运动健身。同一年,在国家卫健委、科技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中,黄玮用一段有关冻结肩(即民间所称“肩周炎”)的讲解捧回了一等奖。

黄玮在比赛中。

这项国家级的科普比赛2018年来正受到医疗界愈来愈多重视。2020年度的比赛,中共中央宣传部也成为主办方之一,比赛规格进一步提高。最近,黄玮再次投稿,准备参加今年的科普大赛。

2020年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举行。

“临床医生最了解困扰患者的问题是什么”

“参加全国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对我从事健康科普是最重要的一个契机。”黄玮对南都记者说。比赛激发了这些临床医生对健康科普的热情。

不少人和黄玮有相似的经历,北京医院药师李同舟就是这样,他对健康科普的接触始于一次“任务”。

此前在院内表演过节目、公认很有“舞台表现力”的李同舟,被院里选中参加2019年度的科普作品征集大赛。他与同为医院药师的姚晨蕊搭档,拿出的参赛作品是一段相声,名字是《服药不当·ICU》,讲述了三个不当服药导致抢救的案例。

药师眼中最简单的常识,却是很多市民普遍的误区。李同舟没想到的是,《服药不当·ICU》演出以来,患者、家人、朋友不断地询问李同舟一些问题:“服用头孢真的可能导致休克吗?这是不是夸张,或者是你们搞的艺术升华啊?”“我平时吃药很多时候都不喝水,就随口吞下去了。真的不行吗?”

来自身边的反馈让李同舟认识到:“原来自己正在做的健康科普是真的能够帮助到身边的人,花的时间并不会白费。”

对此,黄玮也深信不疑。他在科普上投入的精力不少,今年他已经开始和一些文化科技团队合作,制作形式上更加丰富的动漫科普短视频。他认为,科普和临床看病治疗不是冲突的,而是能够结合。

2019年全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已经超87亿,民众的医疗需求仍在快速增长。面对巨大的诊疗量,时间有限的临床医生往往无法对每一个病人做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但要把病看好,无论是在门诊,还是住院患者,健康宣教都是不能缺少的。黄玮把自己的科普当成是和患者的一种集中交流,在他的科普中,很大一部分是他临床工作中想要叮嘱患者们的话。

“冻结肩(肩周炎)患者术后需要康复训练,保守治疗的患者也需要功能锻炼,但很多人并不知道。”2018年,黄玮将自己临床上的诊疗经验整理成参赛作品——《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冻结肩》,获得了一等奖。

黄玮自己录制的科普小视频。

“临床医生最了解困扰患者的问题是什么”,黄玮说,这也是为什么医生被认为是健康科普的主力军。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国家举办这项比赛,就是想调动医疗机构和医疗专家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临床、科研工作基础上,针对群众的关切和需求,整理他们日常积累的诊疗信息来制作健康科普的作品。

“我们的职业也需要被科普”

大概六七年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麻醉科医生王猛开始用漫画的形式给普通公众科普麻醉医生是做什么的。

2016年在医科院肿瘤医院组织的首届青年科普能力大赛中,王猛创作的“烤肠医生”漫画曾让比赛现场笑声不断。在2017年健康报社举办的中国健康科普创新大赛上,王猛也在“烤肠医生”助力之下勇夺科普演讲总决赛冠军。

王猛医生手绘烤肠医生。

“肿瘤患者就像溺水者,手术医生是救生员,而我们麻醉医生就是救生衣,如果您没有穿救生衣,那说不定还没等到救生员到来,您就沉底了。可是获救了之后,大家感谢的都是救生员,却不见对救生衣感激涕零。”

“麻醉医生是一个幕后角色。”王猛对南都记者说,麻醉医生不是为了解决一个疾病而存在的,患者往往关注谁给自己做了手术,谁解决了患者的病痛,但至于解决的过程中谁参与了,他们承担了什么样的风险,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很多人不知道。麻醉医生不是打一针就完事儿了,整个过程中,麻醉医生一直在旁边守护着。

参加科普大赛的经历也让李同舟和姚晨蕊对自己的职业——临床药师有了更多体悟与思考。他们意识到,患者对药师这一职业的认知度偏低,不少人不知道医院里还有药师这样一个职业群体,甚至认为药师就是“发药的师傅”。

“我们自己的职业身份也是需要被科普的。”李同舟这样对南都记者说。

借助烤肠医生的形象,王猛画出了麻醉医生的工作日常。他坚持了几年,绘图的工具已经从笔和纸变为电脑,工具的改变使得漫画色彩比以往更加丰富,人物的形象也越来越细致,画面清晰度大大提升。虽然非美术科班出身,漫画的绘图技巧并不完美,但王猛的画讲求的“是一个趣味”。他对于临床一线工作的理解也使得他的漫画有了现实主义的底色。

什么样的健康科普才是好的?

参加全国科普比赛,让王猛拓展了健康科普的视野,他也看到了医生同道们是如何做科普的。他总结了“健康科普的三个层次”:第一种是“你说完了,人家不同意”,这是最差的效果;第二种是“你说完了,人家说是这么回事儿”,但这不是最好的效果;第三种是“你说完了,人家说原来是这样啊”,这才是最好的效果。

因此,王猛相信,“那些来自不太为人所知的科室的医护人员,在做科普的效果上可能反而占一些优势”。

黄玮给优质的健康科普总结了十个特点——选题的重要性、内容的科学性、知识的实用性、语言的通俗性、形式的多样性、风格艺术性、创作即时性、传播广泛性、受众精准性、科普创新性。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医师叶双在比赛中演讲。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医师叶双认为,好的科普作品首先要保证它的科学性。“科普二字,“科”代表科学性,肯定要放在前面,一个好的科普作品必须有专业人士把关。”

同时,科普作品要强调它的传播效果,是受众可接受的。“如果把一个有科学价值的科普作品写的很高深,大家都不愿意看,那么它也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2019年,叶双参与的科普作品《强大而又弱小的HPV: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入围2019年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优秀奖。在准备作品时,她把自己写完的东西念给丈夫听。听完,丈夫反问她:“这不就是我朋友托我来问你的吗?”

叶双告诉南都记者,基本上她科普的都是身边亲朋好友来问她的一些问题,“我把它集合在一起,通过科普作品去传播给更多的人。”

叶双认为,科普作品的选题不是去追求一些很酷炫的东西,反而是工作当中接触到的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返璞归真的东西。她最喜欢的是传统演讲形式的科普,“这是一种很有温度的科普形式。”她说。

目前,医生科普的平台并不少。除了节日到社区里的现场科普以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也在社交平台上开通了电台,医院团委还开通了抖音、快手账号用来做科普。除此之外,一些医患沟通网站也为医生的科普工作提供了便利。

“在生产科普作品的时候,首先你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科普作品是面对谁的。然后你要想着,面对这群人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以及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它的重要性在哪里。如果把这三个问题琢磨透,科普的价值就发挥到最大化了。”

科普是医院品牌最好的助力

如果说医生是健康科普的主力军,那么医院便是健康科普的主阵地。

受到国家级大赛的影响,不少综合性三甲医院也开始举办自己的科普大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宣传部部长郑源告诉南都记者,借着国家赛的东风,今年9月份,华西医院也将要举办自己院内的科普大赛,赛制将依照国家级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来设置。“希望能用这样的机制选出更好的健康科普苗子和健康科普作品”,郑源说,医院的员工和作品如果能在国家大赛中获奖,也是对医院的肯定。

事实上,从2015年开始,华西医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就开始发力做科普,现在这已经是一个拥有420万粉丝的医疗圈头部大号,同时还拥有微博、快手、抖音、今日头条、知乎多个科普平台,总粉丝也超过了200万。华西医院的科普以“辟谣”为主,科普品牌名“华西辟谣小分队”在医疗圈名气很大,主打四川方言,内容很有辨识度,甚至有时候被评价“尺度还不小”。

郑源介绍,华西医院将医院各科室的新媒体平台建设纳入了党建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常规项目。开通了二级微博、微信公众号的科室每年必须要完成相应的发稿和发帖量,主要以科普为主。“如果没有达到医院要求的发帖量,年终会扣分”,郑源称,如果科室专家撰写的科普稿件内容优质,被华西医院官方平台看中并转发,则能加分。

“我们希望激励科室去主动参与科普,主动组织专家们来做好科普,科室主动参与和发动,比医院宣传部门来发动效果更好”,郑源说。

这样的机制也是健康中国行动所提倡的。2019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落实健康中国的15个专项行动。其中第一个也是贯穿所有其他专项行动的就是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而在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中,官方明确提出“三级医院要组建健康科普队伍,制定健康科普工作计划,建设微博微信新媒体健康科普平台”。

郑源看健康科普的角度和医生们有所不同。从一名医院行政管理从业者的角度看,科普本身也是对医院最好的品牌宣传。“如果你生病了,想起去医院,这是需求;但如果你没有生病,或者已经病好了,在健康的状态下,你依然惦记着这家医院,这才叫品牌”,郑源说。

华西医院公众号每周一的“华西辟谣小分队”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品牌影响力,哪怕是文章发晚了一小时,都会被网友“催更”。

这实际上也符合时下医改方向。最近印发的2020年下半年的医改任务提出,继续着力推动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郑源认为,健康领域的科普对于公众来说实际上是一种“刚需”,医院的新媒体平台如果能够满足公众的科普需求,就能够“占领新媒体一块阵地”,阵地占领了,粉丝抓牢了,更便于医院来做文化的宣传,比如做医院学科的宣传。

健康科普对于医院管理的价值还在于,它实际上有助于降低患者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过高期待,让患者对医疗行为和医生个人的期望值到达一个合理的理性区间。郑源认为,这有助于促进医患双方的互相理解。

华西医院公众号上曾有一篇文章介绍耳鸣的治疗,文章中提到有一定比例的患者耳鸣会相伴终生。对于这部分患者来说,虽然无法治愈耳鸣,但更重要的是放平心态,就把耳鸣当成是身上长了一颗痣,慢慢去适应,努力了还是改变不了,那就和耳鸣和解,人生豁然开朗。

一枝独秀很好,若能树木成林更好

郑源认为,在科普这件事儿上,医院的作用就是把更多的医生集结在一起发力,才会产生规模效益。“因为专业分科、地域的限制,个人的品牌始终是有限的,能够一枝独秀当然很好,但如果能够树木成林,影响力才会更大”。

在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的方案中,官方提出,有关部门将建立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医务人员参与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将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纳入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

地方卫生健康部门或许是更重要的推动者。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处处长刘敏告诉记者,省级卫健部门的“发动”作用不可小觑。

去年湖北省卫生健康委策划了湖北省的首届健康科普大赛,征集到了800多件作品,100多名医生参与讲演类比赛,最后选出12人进入决赛。决赛在网络上直播收获了130多万人在线观看,电视台回放了比赛录像,收视率居然排到省内第一。湖北省卫健委又把比赛内容剪辑成30多个短视频,在学习强国平台上转载,总点击量突破了千万人次。这大大超乎了刘敏的预料。

赛后,湖北省组织了12名进入决赛的医生到基层去巡讲,并开展了5期健康科普训练营云直播,乡镇卫生院的医生都能够通过系统接入收看,平均每场的观看人数达到三四十万。

在刘敏看来,举办科普比赛,也是在搭建平台。这既是在建立医生从事健康科普的荣誉感,也是帮助医生们建立个人品牌形象,帮助他们的职业发展。

“健康科普也不能光靠情怀。”米锋还表示,鼓励医疗机构将医生的科普工作纳入工作量绩效考核。

据南都记者了解,目前在医院学科的评估中,已经纳入了对社会贡献度的有关评估项目。郑源理解,学科对社会的贡献就包括了健康科普。

目前,华西医院正推进华西网红计划,自愿报名,医院将喜欢做科普的各类医护人员以协会或者兴趣小组性质集中起来,现在已经形成了文案组、摄制组、表演组、后期组等等,刚建立不久的微信群已经相当活跃。

骨科医生黄玮正在策划关于如何科学健身的栏目,在照顾患者之余,服务更多的健康人士,体现预防为主的健康策略。麻醉医生王猛也在准备投稿参与今年的大赛,虽然目前缺乏团队支持,但他打算继续画下去。

黄玮医生和团队合作的动漫科普视频。

作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团委书记,叶双希望能让更多的青年医生参与进科普工作中。“我今年一个很重要的计划就是,不仅要自己做科普,还要鼓励周围的青年人做科普。”她说,“今年,复旦附属肿瘤医院自己举办了科普比赛,邀请媒体来点评,加以指导,通过初审和复审很多作品有了很大的进步。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接受南都记者采访。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告诉南都记者,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推进建立并完善国家和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和国家级健康科普资源库。近几年,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中遴选出的优秀作品,将作为健康科普资源库产品,向全社会公众共享。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科普书籍】,了解最新科普书籍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观鸟知识】,学习观鸟相关科普知识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