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图案的陶瓷餐具都有毒,以后真的不能再用了?
来源:科普中国
作者:科学辟谣
发布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2934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有图案的陶瓷餐具有毒,以后不要再用了”

近日网上有人建议,不要再用有颜色的陶瓷餐具了,因为它们在加热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有害物质!

流言分析: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全面。

餐桌上,安全当然比美丽更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美丽的彩色陶瓷餐具就不能用了。实际上,只要是正规品牌生产,且符合国家标准生产的合格产品,我们依然是可以正常使用的。

你家有长这样的餐具吗?光滑的瓷面,配上艳丽的色彩,精致的花纹,花纹精致,特别有吃东西的仪式感。

但近日网上有人建议,不要再用有颜色的餐具了,因为它可能“有毒”!那真的是这样吗?

有色陶瓷餐具都别用?警惕这种就行了!

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陶瓷餐具,主要分为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色釉瓷和白瓷等,我们常用的有彩色图案装饰的主要是前三种,它们的区别主要是制作过程中的绘制顺序和烧制温度的不同。

釉上彩是在胚体高温烧成的白瓷表面,用彩色颜料或颜料制成的贴画纸进行装饰,再经过 600~900 摄氏度低温二次烧制定型。简单来说,就是胚-釉-彩的结构。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釉中彩是在烧制成的胚体上先施加一层底釉素烧,然后在釉层上添加彩色装饰层后,再施加一层疣,最后接近釉烧的 1200~1300 摄氏度高温烧制,在这个过程中烧成后的颜料会沉入并融合到釉层中,冷却后釉层封闭,就形成了釉中彩,也就是胚-釉+彩的结构。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釉下彩,也就是俗称的窑彩,是胚体上绘制彩色装饰层后,再上釉层,接着直接经过 1200~1300 摄氏度的高温一次烧制完成,也就是胚-彩-釉的结构。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因为三种烧制方法,除了上色顺序不同,彩绘层得烧制温度上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

因为釉上彩的彩绘层烧制温度低,对于颜料耐高温的要求也低,因此颜料颜色选择更为丰富,就可以用来绘制出颜色鲜亮、图案复杂的装饰,我们常用的彩色瓷器大多是用这种工艺制成的。

由于颜料层直接接触食物,在承装高温食物时也可能发生重金属的迁移。在对三种瓷器的铅、铬迁移量检测中,釉上彩餐具的迁移量就会高于另外两种类型一些。且因为烧制温度低,彩绘层无法与釉层融合,因此釉上彩的纹样是突出于表面的,在长时间的摩擦、侵蚀中就有可能剥落,悄悄进入我们体内。

如果经常用来装高温、酸性食物时,也会侵蚀颜料,更有可能加剧重金属的迁移。所以,如果对于安全性有更高要求,可以优先选择白瓷或釉下彩、釉中彩的餐具。但这并不意味美丽的釉上彩餐具就不能用了。

虽然相比釉下彩、釉中彩和白瓷,釉上彩整体表现都会稍差一些——但实际上,只要是正规品牌生产,且符合国家标准生产的合格产品,我们依然是可以正常使用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认准执行标准 GB 4806.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陶瓷产品》。那既然合格的釉上彩瓷器也是能用的,那真正的有毒餐具究竟是谁呢?

其实,就是你在网上/街边/景区随便买的劣质釉上彩陶瓷餐具们,这些厂家不明、生产标准不明的劣质釉上彩陶瓷餐具,才是真有毒的!它们无论是颜料选择还是烧制工艺上都没有质量保障,用来装食物就是妥妥给自己投毒,千万别再用了!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现在用的餐具究竟是什么工艺,又舍不得直接扔,可以根据下面这个标准来简单判断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