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气候变化,竟能改变古丝绸之路的走向?
来源:科普中国
发布时间:2024-06-11
浏览次数:890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兰州大学陈建徽教授团队近期在Science Bulletin发表研究论文,提出气候变化以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驱动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420~907年)丝绸之路中段的主要交通路线由塔里木盆地向天山北麓迁移。

以往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可以触发社会危机,如瘟疫、饥荒、战争等。这些研究大多聚焦于时间维度上气候变化与文明兴衰的因果关系,却较少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文明空间变迁的影响——古丝绸之路主要交通路线由塔里木盆地向天山北麓迁移的历史事件为开展此类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

天山南北两侧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汉代时期(前202年~220年),丝绸之路主要沿塔里木盆地南北缘的绿洲古城向西延伸,形成了古丝绸之路的“南北道”(图1,黄线)。南北朝至隋唐时期(420~907年),一条沿天山北麓的贸易路线悄然兴起,并逐渐替代“南北道”成为丝绸之路中段的主要交通路线,被称为丝绸之路“新北道”(图1,红线)。

图1 古丝绸之路东中段的主要交通路线。黄线为“南北道”,红线为 “新北道”

“新北道”的兴起意义重大:不仅助推了“突厥‒粟特共同体”的形成,便利了中原王朝和中亚游牧政权的连接,而且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从太平洋沿岸向大西洋沿岸的延伸。然而,丝绸之路路线向北迁移的原因尚不清楚,气候变化对该事件的发生是否起到了关键作用是值得探讨的科学问题。对该问题的回答也有望为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文明空间变迁的影响提供新认识。

水资源是制约研究区人类活动的最重要环境因素,受到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强烈影响:温度能通过调节冰雪融水影响径流,降水则是水资源的直接提供者。已有的古气候研究对于该区域在当时的降水变化基本形成共识,但对其温度变化历史尚存在较大争议。

该研究团队选择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的高山湖泊双湖(图1,红色五角星)为研究对象,利用对温度响应敏感的摇蚊为代用指标,以较高分辨率定量重建了新疆区域过去2000年温度变化序列(图2c & d);整合已有研究点(图1,蓝色圆点)的水文气候资料、通过野外调查后新测得的遗址点(图1,白色五角星)年代和通过文献整理新获得的战争发生频次序列,探讨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420~907年)气候变化对丝绸之路交通路线变迁的影响。

图2 双湖地区过去2000年摇蚊‒温度变化重建及与沉积物TOC、C/N的对比

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公元约420~600期间,新疆区域的低温(图3a)减少了冰雪融水,而低降水(图3b)进一步减少了水源补给,共同导致水资源短缺(图3c & d),触发了丝绸之路的路线从塔里木盆地(南北道)开始向水资源更为丰富和稳定的天山北麓(新北道)迁移,体现了气候变化对丝绸之路变迁的直接影响。有趣的是,在随后的公元约600~850期间,转暖转湿的气候(图3a~d)却并未减缓路线的北迁,可能原因在于当时吐蕃与唐王朝在塔里木盆地的冲突加剧、战争频发(图3e & f),导致“南北道”丝绸之路贸易受阻——而吐蕃的崛起和扩张(图3g)与青藏高原同时期的适宜气候密切相关,体现了气候变化对丝绸之路变迁的间接影响。

图3 丝绸之路路线变迁的气候、环境及人类活动背景

研究结果揭示出气候变化可以通过直接影响(生存环境恶化)和间接影响(地缘政治冲突)两种不同方式驱动人类文明的空间变迁,不仅对理解古代人群在欧亚大陆之间的迁移具有参考价值,还可为应对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区地缘政治面临的挑战提供科学依据。

Haipeng Wang, Jianhui Chen, Menghan Qiu, Zhilin Shi, Shengda Zhang, Guanghui Dong, Shuai Ma, Tao Ai, Guan Ren, Fahu Chen. Climate change drove the route shift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 in two distinct ways. Science Bulletin, 2024, 69(8): 1153-1160. DOI: 10.1016/j.scib.2024.02.025

欢迎扫码关注深i科普!

我们将定期推出

公益、免费、优惠的科普活动和科普好物!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