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普:“天下绝景”黄鹤楼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高桃芝
发布时间:2023-09-15
浏览次数:934

  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盛誉。作为湖北省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黄鹤楼位于长江南岸武昌蛇山之巅。


    始建于三国东吴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的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原址在蛇山黄鹤矶头,曾称黄鹄矶,雄踞于大江东岸,原为军事戍楼。后来晋灭吴,黄鹤楼便失去了军事作用,变成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吸引了历代众多文人墨客,留下无数千古绝唱。令其名声大振的,非唐代崔颢的《黄鹤楼》莫属:“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唐之前的黄鹤楼,规模较小,仅为一座二层的小楼。宋之后,形制规模不断增大,由二层扩至三层,明代变成了“下隆而上锐,望之如笋立”的楼阁式建筑。清代,样式突变,由楼阁式变成塔式建筑。至最后一次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千古名楼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


    重建于20世纪80年代


    1985年6月,黄鹤楼重建落成。新址移至距离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形制空前宏丽的新楼,为今人交相赞叹的“黄鹤百年归”。


    主楼以清代同治楼为蓝本,参照历代遗留的文图资料、集各代黄鹤楼建筑之精粹而精心设计,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其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以此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字的象征和伦理表意。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翘角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最重要的是,整个楼体都是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黄鹤楼终于可以摆脱上千年来屡屡毁于大火的厄运。



    历时1800年风采依旧


    黄鹤楼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楼顶为攒尖顶,四面各起一座歇山骑楼,故呈五顶并列状。内部由72根红色圆柱支撑,屋面用11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极显富丽堂皇,给高耸入云的主楼增添无比光彩。5层的飞檐斗拱开朗幽深,60个翘角层层凌空。每只翘角下悬铜铃,微风吹来,叮当作响,悦耳动听。镶嵌在顶层西檐下的“黄鹤楼”三个金色大字,遒劲有力,赫然醒目。楼顶加葫芦宝盖,装有红色球灯,入夜,红灯闪烁,与银河飞泻的长江大桥交相辉映,色彩绚丽。



    从第一层开始,整体建筑以向上收缩为主,增强了建筑的牢固性。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每层各有主题、布局,装饰、陈列各有特色。中部大厅正面墙上设大片浮雕,展现了历代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三层设夹层回廊,陈列有关诗词书画;二、三、四层外有四面回廊,可供游人远眺;五层为瞭望厅,可观赏大江景色。周围还建有铜铸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碑廊、亭阁、牌坊、山门等,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楼,既可纵览各处匾额、楹联、壁画等文化艺术,更可远眺波涛万顷的长江景色和江城三镇的迷人风光,“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


    关于黄鹤楼的传说也是美丽的,它们一直与屡毁屡建的楼宇相生相伴,且不断丰富、延展,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且有着特色鲜明的文学价值和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堪称武汉民间文化的瑰宝。2011年,黄鹤楼传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鹤楼以壮丽的景观、动人的传说及浓郁的文化气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到此游览。


欢迎扫码关注深i科普!

我们将定期推出

公益、免费、优惠的科普活动和科普好物!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