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普:让孔子发懵的《两小儿辩日》,谁说的对?带你从物理学角度来看
发布时间:2022-05-30
浏览次数:1110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两小儿辩日》是六年级语文课本上的一篇古文,争论的是太阳何时离我们更远。如何从物理视角解释这一问题?来看这几位初三同学的分析>>>

撰文/王瑛璇 曾雅乔 迟浒辰(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编辑/刘昭 新媒体编辑/李云凤

《两小儿辩日》是我们在六年级语文课本上学的一篇古文,出自《列子·汤问》,原文如下: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小学的时候我就一直好奇,他们两个人到底谁说对了呢?究竟太阳何时离我们远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深入学习了相关物理知识,今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两小儿辩日”。

▼ ▼ ▼

太阳何时离我们远?

日地距离是指日心到地心的距离,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每一时刻地球上的每一个位置与太阳的距离都在变化。其中主要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为椭圆如图1,其中半长轴为1.496×1011m,半短轴为1.4958×1011m,焦距为5×109m,其偏心率为0.0167。地球公转一圈大概需要365天,而早上到中午仅经历约6个小时,所转过的角度。假设如图1所示早上地球位于A点,那么中午地球位于B点已知太阳半径r=6.955×108m,如图1所示CC’=c+2r=6.391×109m。设CB=R,则C’B=2a-R,根据余弦定理,列出方程,可以求得R=1.47094×1011m,CA=1.47100×108km。变化量为0.0001亿千米,相对于整体极其微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其实太阳距我们的距离在一天之内我们认为是不变的。

图 1

▼ ▼ ▼

为什么中午我们会感觉热呢?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知道我们距太阳的远近在早上和中午近似相同,所以距离不是影响我们对温度感知的主要因素。人体所感知的温度,主要是空气温度即气温,空气中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的辐射到达地面后,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升温。地面再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将热量传给空气,这是空气中热量的主要来源。影响地面温度的因素主要有三点:热量积累,能量密度和能量削减。

从热量积累方面来看:夜间天上挂的是明月,没有太阳、没有辐射,因此大地也没有太阳输送的热量,导致气温不高;而早晨天刚刚亮,太阳辐射较小,且地面没有一定的热量积累,与空气温度温差较小,几乎不向其传递热量,导致早晨“沧沧凉凉”。而到中午时,地面经过近6个小时太阳的照射而积累的热量,使得地面与空气具有较大的温度差,地面向空气传递热量,空气温度升高,人体感知的温度也随之升高。因此“日中如探汤”并非“近者热而远者凉”。

从能量密度方面来看:地面辐射量与太阳辐射紧密相关。太阳辐射的能量在各个方向上是均匀分布的。如图2所示,早上,太阳斜射向大地,因为地球是球体,它的切面是弧形,所以照射的单位面积更大;中午,太阳直射地面,这时它照射到的地面面积比早上的小。因为太阳对地球释放的太阳辐射蕴含的能量在单位时间内是一定的,所以中午照射到的地面面积小,能量密度大,这也会使得中午地面温度高,空气温度高,人体感知温度高。

图 2

从能量削减方面来看:由于早晨太阳高度角小,穿越的大气路径长,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会更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会更弱;但在中午时,太阳的高度角大,穿越的大气路径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这也是使得中午大气温度高于早上的原因之一。

▼ ▼ ▼

为什么早上我们看到的太阳大?

早上与中午的日地距离几乎不变,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早上的太阳会大呢?是眼睛欺骗了我们吗?

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眼的晶状体可以被视为一个凸透镜,当不同波长的光同时通过人眼晶状体时,波长短的光焦距短,落在视网膜前面;波长长的光焦距长,落在视网膜后面。因此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度就有一定的差别,长波长的暖色成像焦距不准确,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模糊不清,具有某种扩散性;短波长的冷色成像比较清晰,具有某种收缩感。这就是我们平常凝视红色时会产生眩晕现象的原因,如果我们改看青色就没有这种现象了。因此从同一个位置发射不同颜色的光,暖色系的光会让人觉得距离更近,而冷色系的光往往会让人觉得距离更远。早上的太阳是红色的,中午的太阳是白色的,所以人们觉得早上的太阳更远,中午的太阳更近。

这样的视觉错误还有很多种,如图3所示。这些视觉错误会影响人们对距离、大小的判断。如图3(a)所示,人们往往会觉得中心白色块比黑色块大。如图3(b)所示,人们往往会觉得中间的灰线是斜的。这就是色彩的膨胀感与收缩感。

图3(a)

图3(b)

在视网膜成像时,人眼晶状体不同部分对入射光线的折射能力不同,使光线经折射后不再能汇聚在一点从而产生像差,使对比度强的图形轮廓界限部分发生对比加强的边界效应,亮度较高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轮廓外就好像有一圈光圈围绕,使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扩大,看起来就会觉得比实物大一点,即“光渗现象”(白色的形体在黑色或暗色背景的衬托下,具有较强的反射光亮,呈扩张性地渗出)。当早晨太阳升起时,周围是暗色的天空,太阳会因为人眼对比,显得更加明亮,让人感觉非常大;而中午时,天空与太阳颜色相近,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因此显得较小。

此外,形状的对比也是导致观察到早上和中午太阳大小不同的原因之一。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会显得很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就会显得很大。比如一个西瓜,放在一盒樱桃附近,就会觉得它很大;而将这个西瓜与完整的菠萝蜜果实放在一起时又会觉得西瓜很小。同样的道理,日出的太阳周围多是树木或者房屋,相对照下的太阳就会显得大;而中午时,太阳在天空中,对比之下就会显得太阳较小,这就导致人们对太阳大小的认识是早上大中午小。

两小儿的争辩来源于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较为片面。在科技逐步发展的今天,我们在不断的探索和思考中越来越接近事物本质。科学的发展与完善总是伴随着批判与反思,不管是出于对自然界现象的好奇,还是出于对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责任担当,中国古代两小儿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精神都值得被我们永久传承。



欢迎扫码关注深圳科普!

我们将定期推出

公益、免费、优惠的科普活动和科普好物!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