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普丨弹涂鱼究竟是一种什么鱼?
有一类鱼,它们不在水里好好呆着,却喜欢在海边滩涂泥巴里打滚、飞舞、吃东西、挖洞、交配生小鱼,它们就是弹涂鱼,俗称跳跳鱼。弹涂鱼其实不单是指一种鱼,而是包含十几种鱼的大家族。弹涂鱼是鱼类中既能在水里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代表性物种,它们好比是脊椎动物从水生走向陆生这一进化过程的情景再现者。

首先,你可能会问,弹涂鱼在没有水的情况下是怎么呼吸的呢?是不是它也像其他哺乳动物一样,进化出了肺?没有,弹涂鱼还没有进化出肺。那它们在陆地上是怎么呼吸的呢?事实证明,它们已经演化出了呼吸空气的能力。

 

(大弹涂鱼 图片来源于xo拍摄)

弹涂鱼的嘴和咽喉的内表皮很薄且布满毛细血管,只要保持湿润,就能像一个低效率的鳃一样起到呼吸作用。但由于呼吸效率低,弹涂鱼必须具备巨大的嘴和咽喉,这样它们才能有更多的表面积用来呼吸。所以每一次弹涂鱼冒险离开水时,它们都要含着一个气泡,就像潜水员背着氧气瓶一样。

初看弹涂鱼你可能会被它长在头顶上的双眼所吸引,弹涂鱼大部时间在滩涂上活动,其最主要的天敌是鸟类,长在头顶上的双眼让它可以第一时间察觉有没有鸟飞过来抓它。

 

(大鳍弹涂鱼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弹涂鱼出生的时候,两只眼睛也像其它鱼一样长在头的两侧,出生后大概35天内眼睛就逐渐移到头顶。弹涂鱼的眼睛不仅位置好,跟其他鱼类相比,它的视力也特别棒。终生生活在水里的鱼类其实是近视眼,水就是它们戴的近视眼镜。弹涂鱼则不一样,它眼睛里面的晶状体稍侧扁,这样,离开了水,它们也不会近视,甚至还有点远视,可以早早地发现有没有鸟飞过来。

此外,科学家通过分析弹涂鱼视蛋白基因,发现弹涂鱼不像大多数鱼类只能识别范围很窄的光谱,可以说它们对于光谱的识别范围已经接近人类了。因此,大多数鱼类眼中的世界或许是黑白的,但弹涂鱼眼中的世界应该是五彩缤纷,它们可以看得见白色的飞鸟、绿色的树木、红色的招潮蟹和灰色的滩涂。可以说,为了有效躲避天敌,弹涂鱼已经武装到了基因!

 

(大弹涂鱼 图片来源于xo拍摄)
 
再看弹涂鱼你或许会好奇它为什么那么厉害能在滩涂上一跃而起,甚至能爬上树!这是因为弹涂鱼的“四肢”比较发达。

 

(大弹涂鱼 图片来源于xo拍摄)
 
首先,弹涂鱼的胸鳍,除了有跟其它鱼类一样的鳍条,还有一截肌柄。如果把鱼类的鳍条比作人的手指,肌柄就好比人的手臂。单是手指,力量比较单薄,手指加上手臂,就可以支撑起整个身体。说真的,弹涂鱼应该可以像人一样做俯卧撑!

 

(大鳍弹涂鱼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了强劲有力的胸鳍,再加上尾柄(尾鳍至臀鳍之间的肌肉)的发力,弹涂鱼便可以轻松一跃而起了。至于爬树,是因为弹涂鱼的两片腹鳍愈合成吸盘状,这样可以用腹鳍吸附住身体,然后用胸鳍发力往上爬。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后,你是否想搞清楚它们成天在泥巴里翻滚是如何繁殖后代呢?首先,弹涂鱼属于穴居性鱼类,每一条弹涂鱼都会在滩涂上挖洞穴,洞穴一般呈Y”字型,有两个洞口,一个主洞口和一个次洞口,正常是由主动口出入,遇到危险等情况则从次洞口逃跑。大多数时候,每个洞穴有一个休息室,但是到了繁殖季节,雄鱼的洞穴就会多出一个产卵室。雄鱼会吸引雌鱼到洞穴交配,雌鱼把卵产在雄鱼洞穴的产卵室,雄鱼完成授精。
 
(大弹涂鱼洞穴构造示意图,PO表示洞穴主洞口,SO表示洞穴次洞口,SC表示产卵室,T字型标尺的长度为3厘米。引用自Hong et al., 2007

随后,雌鱼就离开雄鱼的洞穴继续过上单身生活。粘附在产卵室的受精卵则由雄鱼负责照看。有意思的是,这些受精卵是不会被海水浸没的,而是在空气中完成孵化的。那这些弹涂鱼卵如何获得充足的氧气以完成7天左右的胚胎发育呢?

科学家经过长时间的监测观察发现,雄鱼会用嘴巴把新鲜的空气从洞穴外运送到产卵室,确保鱼卵发育所需的氧气。到了弹涂鱼鱼卵就要孵出小鱼的时候,雄鱼则会把产卵室的空气排出,这样产卵室的气压降低,海水则会把产卵室淹没,刚孵出的小鱼就可以游出洞穴。

 

(图中1为黏附在产卵室的受精卵;图2-6显示雄鱼从洞穴外用嘴巴输送空气至产卵室;图7-8显示雄鱼把产卵室内的空气排出后,海水浸没产卵室,刚孵出的小鱼游出洞穴。引用自Ishimatsu et al., 2007

 
弹涂鱼交配的时机可是很有讲究的,一般交配的高峰期是大潮水来之前的第7天,到小鱼苗刚要孵出来的时候大潮水来了,这样,小鱼苗可以顺着潮水安全出洞。这么精准的交配时间选择,是不是弹涂鱼也会看日历啦?其实,这也是由基因控制的,跟生物节律相关的基因在交配期的表达量达到了最高值,一系列基因的表达调控就会诱发弹涂鱼的繁殖行为。
 

(大弹涂鱼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弹涂鱼,犹如滩涂上舞动的精灵,一千多万年前就出现在了地球上。通过对它们的观察和研究,特别是基因方面的分析,我们已经获知了不少它们不同寻常背后的“基”密。而在若干年后,弹涂鱼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Atsushi Ishimatsu, Yu Yoshida, Naoko Itoki, et al. Mudskippers brood their eggs in air but submerge them for hatching.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007, 210, 3946-3954.
Wanshu Hong, Shixi Chen, Qiyong Zhang, et al. Reproductive ecology of mudskipper 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07, 26(4), 1-10.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科普书籍】,了解最新科普书籍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观鸟知识】,学习观鸟相关科普知识
回复【博物学院】,了解更多博物学院活动详情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