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普:鸟或许是最能让我们直观地欣赏到生物多样性的动物了
作者:周羊羊
发布时间:2021-04-16
浏览次数:1770

  去年冬天的雪化了以后,我在窗前放了一个喂鸟器,装上了专门为野鸟配的混合种子,有花生也有瓜子,还有干的蔓越莓。周围的鸟很快发现了这个宝藏,每天都有不同的鸟来吃。

  我桌前放了一块白板,专门用来记看到的鸟种。因为疫情,我在桌前待的时间比以前更长了,鸟的名单也因此一直在长。从一开始什么鸟都不认识,慢慢地可以分辨出白腹灯草鹀、北美红雀、黑帽山雀、毛冠山雀,连带着连性格也摸清楚了一些。北美红雀喜欢站在那里嗑瓜子,冠蓝鸦每次都呱呱大叫着来,偷两粒花生就马上跑走。毛冠山雀最可爱,就算我站在不远处,它们也大大方方地来吃,带走一粒以后还要分给自己的另一半(被鸟撒狗粮这还是第一次)。

  

  南美巨嘴鸟

  鸟或许是最能让我们直观地欣赏到生物多样性的动物了。这些能上天下海的精灵虽然不轻易让人靠近,但却是所有野生动物中最容易被我们听到,也是在这个城市化日益增加的世界里,离我们最近的“自然”之一。

  世界上的一万多种鸟其实各有各的美丽,从各种华丽的羽毛,到鸟喙的形状,到鸣唱的声音,不能不让我们惊叹生物多样性的神奇。进化学之父达尔文,就是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通过观察当地鸟类发现,虽然这些鸟类很明显长得很相似,有着共同的祖先,但是它们的鸟喙形状却大相径庭。吃水果的鸟的鸟喙更粗壮,而细长的鸟喙通常都属于那些吃虫子的鸟,于是达尔文得出了“这些鸟原本有着同一个祖先,但由于进化过程中资源的稀缺,不同的鸟选择了不同的食物并进化出了相应的鸟喙,成为了不同的物种”的结论。

  

  一只翠鸟

  在达尔文写出《物种起源》的时代,“物种”的定义主要依靠研究者的肉眼区分动物的外形,加上一些对动物习性的了解。然而根据达尔文对“物种”是如何出现的解释,我们很容易就有这样的疑问:一个物种因为要适应环境的演化,造成了外形上的变化,但是变化到什么程度这个物种就算是新物种了呢?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之间,界线该如何划分?

  现在课本基本上都将物种定义为“物种是自然界能够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与其他种存在有生殖隔离的群体。”这样的解释通俗易懂,对于研究者来说,也容易定义和量化。可量化在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所有物种的总和”定义成一个名词——“生物多样性。”如果把某个地区的物种数一遍,再加起来,就得出了这个地方的物种是否“多样”。这个说法简单明了,因此世纪初还有Norman Myers为代表的科学家提出,要根据物种的数量对世界的土地进行划分,找出世界上那些有着最多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用有限的钱在建立面积有限的保护区的情况下,保护最多的物种。

  

  一只红头小翠鸟

  然而,当我们真的要行动起来,把这个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应用到实际操作时,这个定义就显示出了很大的问题。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科普书籍】,了解最新科普书籍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观鸟知识】,学习观鸟相关科普知识
回复【博物学院】,了解更多博物学院活动详情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