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自我调节情绪的经验
作者:张昕
发布时间:2021-01-28
浏览次数:1612

  近日,大连理工的一位研三同学在实验室自缢身亡的消息引发了大家的关注。他的遗书让读过的人心里十分难过。

  

  来源:新浪微博截图

  他说,“今年真是糟糕的一年,国内国际都鸡飞蛋打的,当初为了逃避工作考了研究生,刚考上贸易战就开打了,就业形势一下子严峻了起来。今年又赶上疫情,好像这三年读研期间世界跟闹肚子似的。”

  他说,“你能想象一台试验设备正常工作的概率居然不超过三分之一吗?我差点把佛祖保佑刻在它上面了。”

  他说,“以前我们组还没出现过无法按时毕业的,为了不打破这个优良传统,那我消失好了。”

  他说,“下辈子,我想做一只猫。”

  遗书中提到的生活与科研的压力让不少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学感同身受,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在面临这种境况时更快地走出消极呢?

  压垮骆驼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

  评论里有的人说他脆弱,说那些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何至于自杀。

  也许是科研狗了解科研狗吧,你看他遗书里说起来也许就三言两语,不足为外人道也,但里面的点点滴滴,细细碎碎的折磨人的压力,累积在一起,确实让人心疼。

  经常有人会给我后台私信诉说生活、学业、工作的苦,我安慰他们,会好起来的。他们说,叨叨昕你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哪里能体会到我们社畜的艰难。

  其实今天笑着讲出来的,都是当时哭着经历的。现在看到这位同学的遗书,又让我想起来我博士毕业的时候。

  我毕业的时候遇到了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当时报纸杂志用的形容词是“百年一遇”。我有大半年时间都找不到工作,实验也得不到好的数据,论文也卡着壳,我每天都害怕别人问我“博士什么时候毕业”,害怕别人问我“工作找得怎么样了”。而在我找不到工作、写不出论文、每天无所事事的时候,正是经济压力最大的时候,全靠我妻子的微薄收入支撑家庭开支。那时候我已经28岁了,我的同学中发展好的,很多已经升职加薪、小有成就,朋辈压力更让我挫败感加重……

  有句矫情话叫“成年人的崩溃都是一瞬间的。”这种情绪积压许久,终于在一天我身体不舒服、极度疲劳、丢了刚充值1000元的地铁卡又遇到大暴雨天后,哭了起来。

  就像《沉默的真相》里,江阳一直很坚强地和各种恶势力作斗争,顶住重重压力也要追查真相,最后居然因为钱包丢了而情绪全面崩溃,那一刻我太能理解他的心情了。

  

  来源:《沉默的真相》截图

  郭德纲早年间的一个视频里,说他为了几千块钱的酬劳,关在玻璃橱窗里供人“观赏”48小时,晚饭就泡一碗方便面吃。吃完泡面,他突然发飙暴怒,推开摄像机镜头说不录了。

  评论里有人说,“呵,脾气真大,吃一碗泡面就崩溃了?”

  压垮骆驼的只是一根稻草吗?击垮江阳的是一个钱包吗?让老郭崩溃的是一碗泡面吗?我想是前路的渺茫,是世态的炎凉,是背不动也得背的责任,是屈辱,是窝囊,是活得没有尊严没有希望。

  说这些,目的不是比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可能遇到过这种细碎又折磨的事情,说出这些是希望安慰很多正处于迷茫中的同学:一定都会好起来的。别害怕,别绝望,再等一等,转机也许就出现了。

  自我调节情绪的经验 

         一、在水坝决堤之前提前泄洪

    如果我们把压力看作是水,而我们自身的防御机制就如同水坝。如果你总是一味地靠着水坝蓄水,而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疏导,那总有溃坝的一天。因为没有疏导手段,那么水总是在不断积蓄的,当水(压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有可能冲毁水坝(情绪崩溃),引起决堤(引发心理障碍)。因此,为了保持堤坝安全(心理健康),就要主动提前泄洪(发泄)。

  

  来源:Veer图库

  比如说,大哭一场,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把压力都哭出来是有利于情绪健康的。

  比如说,到KTV里大吼一顿,去跑步健身、找个拳击靶子痛打一通。

  比如说,找信得过的人或者树洞倾诉。

  如果感觉到自己有抑郁的倾向,一定要向专业的咨询师和心理医生求助,他们会有专业有效的方法来帮助你,不要自己生扛着。

  大连理工的这位同学遗书里有一句:“我是个内向的人,第一次跟人倾吐了这么多。”这样其实就是一直把洪水积压着,没有及时泄洪,最终导致了决堤。

  所以一定要在弦崩断之前卸力啊。

  二、把眼前的困境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去看待

  生活是一场马拉松,可能眼下会有种种困难,让你感到无法继续前进,但是你哭完了,吼完了,静下心来把问题梳理一遍,然后一样一样解决,都会好起来的。

  人生不会总是低谷,老天爷不会一直跟你作对,大环境的负面影响不会只盯着你一个人过不去。

  暂时没法lean in的时候,不如就lie down,低头蛰伏任凭命运毒打,在挨打过程中反思、总结,什么问题怎么解决,摸清门道,掌握规律,等霉运过去了再抬头也不迟。

  三、识别出自己的“反刍”状态

  往往一个人面对巨大压力、消极的生活事件时,总会不停问自己、问别人,“为什么会这样?”由此伴随而来的,就是一种不良的思维方式——反刍(rumination)。

  心理学家Nolen-Hoeksema是这么定义“反刍”的:一个人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对自己的消极情绪一直循环思考,把目光聚焦在坏事的原因和后果中,而不能积极地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这样可能造成了恶性循环,越“反刍”越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应对和处理压力,就更加不可能成功解决问题,于是情绪会更加消极。长此以往,想不崩溃都难了。

  所以,身处压力之中的时候,更要警觉和识别出自己的“反刍”状态,一旦发现自己纠结在负面事件和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的时候,就更要告诉自己打住,钻出牛角尖来。

  那些指责自杀同学不够坚强的人,我不赞同。你们没有经历过他经历的事情,就不要轻易评头论足。但我希望如果有此刻正在想不开的同学,看到我写的这些话,能够从牛角尖里钻出来,那我就没有白叨叨。

         四、情绪差的时候,更要让自己笑

  我们常说态度决定行为,但是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了,有时行为也可能影响你的态度。有时并不一定是开心才会笑,笑了也可能会让你觉得开心,这是真的。

  当你伤心、低落、失望的时候,就故意让自己做笑脸,可以微笑,可以哈哈大笑,你的大脑会给你释放信号,让你觉得自己的心情也变好了。

  同理,在难受的时候,看一些喜剧、搞笑综艺,解压的节目,也有利于情绪疏解。

  

  来源:Veer图库

  给犹豫是否读研读博的同学的建议

  现在“内卷”这个词非常流行,我感觉读硕士、读博士的人越来越多可能也是一种“内卷”的表现。

  什么是内卷,就是指一种社会或模式发展进入一个平台期后,停滞不前,量变无法产生质变,高投入无法带来高增长,使得边际效益递减。

  如果用分蛋糕来打比方的话,就是在无法做大蛋糕的条件下,我们只能是更多的人去抢现有大小的蛋糕,那就会有一些人不管怎么努力都抢不到蛋糕。

  博士后的出现,就是因为每年博士的产出量远远超过了每年招聘的教职数。于是博士们只好选择继续从事博士后工作。

  其实二三十年前,美国就出现了硕士生、博士生毕业难、就业难的问题,科研人员通道窄、压力大的社会现象,也出现了很多科研人员因为压力过大不堪重负而出现情绪障碍、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的情况。而中国因为科研教育事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所以这近十年来也开始出现了更多的这种情况。

  所以在此我是真诚地给同学们提建议,想要选择科研道路的一定要思考清楚,这是一条需要耐得住长期寂寞的路,不要脑子一热随便选择,也不要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要想清楚:

  1、自己是真的热爱做科研。 

  不要是为了想赚钱、成名而做科研,虽然坚持下来名利双收的人很多,但更有可能会穷很久、有可能很久都出不了成果;

  2、自己是真的具备科研能力。

  怎样算是具备科研能力呢?

  比如你很擅长提假设、选议题,能想到前人没有想到的研究点;你愿意沉下心来啃文献,能够从文献中发现新的闪光点;行动力强,能把研究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验,能收数据、做统计;脸皮厚,不惧结果不符合预期的打击;逻辑强、口才好,能和审稿人撕逼等等。

  以上是以我的经验来说的。不同的科研领域,对科研能力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经常有人咨询我:我家小孩特别聪明,他做学术研究没问题的吧?或者:我家孩子对做学者特别感兴趣,她能不能考你的博士生?

  其实科研能力和聪明、成绩好、这个好那个好等等,属于不同的能力范畴,是不同的概念,更不是有兴趣就能做到的。就比方说,我做科研的能力还可以,但你让我做生意,我可能会赔得裤衩子都不剩;别说做生意了,就是让我给人做心理咨询,我也不如很多本科毕业的同行做得好。

  所以反过来,不具备科研能力,也完全不代表你不优秀、不聪明、不努力,如果弄清楚自己不具备科研能力,这并非自我否定,而是进行一个明确的自我评估和自我定位。

  咱先弄清楚自己擅长的和不擅长的是什么,然后再制定方向和目标。但这是个摸索的过程,如果你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条路,及时止损、修正、改变道路,并不是不可以。有时候这条道路是慢慢变清晰、慢慢出现在你眼前的,别急,同时一定要明白自己任何时候都有选择权和放弃权。

  最后,再送点鸡汤给同学们:不必对未来迷茫,百步之内,必有芳草。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科普书籍】,了解最新科普书籍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观鸟知识】,学习观鸟相关科普知识
回复【博物学院】,了解更多博物学院活动详情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