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刊科普精选:《家庭医生》——“超龄”家电,还可以继续用吗
发布时间:2020-12-25
浏览次数:1221
名刊科普精选:《家庭医生》——“超龄”家电,还可以继续用吗

 前段时间,触电事故频发。

  广东深圳、山西平遥,都有女子在家洗澡时,不幸身亡;福建漳州一对母子,被发现殒命在冰柜旁,其中13个月大的孩子,手上留下了被电击的焦黑印记……

  有观点说,这些触电事故,多是家电“超期服役”惹的祸。

  这么说,“超龄”的家电,就万万不能继续用了?

  其实未必。

  大部分触电事故,是因为使用不当

  一直以来,国人都推崇“勤俭节约”。老一辈人更是如此,家电只要还能用,管它超不超龄。

  但触电事故的新闻看多了,又难免心生害怕:“超龄”家电,会不会就变成“不定时炸弹”?

  “其实不用过于担心。” 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电器产品检测部副部长何伟洪说。

  他解释道,虽然大家进仓会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新闻,但实际上触电事故的概率没那么高。

  以广东省为例,每年从市场监管系统收集的因家用电器造成的触电事故不超过10起,且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而且,绝大部分的触电事故,都不是因为家电“超龄”,而主要是因为不规范使用电器和使用环境造成的。

  比如,安装线路不合格、违规偷电、湿手插拔电源、超负荷用电,或孩子玩插座,用金属捅插孔,等等。

  相比于家电“超龄”,何伟洪部长认为,更危险的是电线老化。

  这种情况很容易产生短路,引起火灾。“不少居民楼起火,元凶就是电线老化。”

  何伟洪副部长提醒,尤其老房子,一定要注意检查。如果发现电线有外皮开裂、脱落的情况,要及时请专业人员进行更换。

超龄≠不安全,不放心,可检修后再使用

  超龄≠不安全,不放心,可检修后再使用

  “超龄”家电,并非一定不能用。过了安全使用期限,并不等于一定不安全。

  为什么这样说呢?

  家电之所以标示安全使用年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企业保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变无限责任为有限责任——超出年限后继续使用,若发生事故,厂家对此不承担责任。

  目前我国对于家电到安全使用年限后的报废、回收,也并没有强制性的法律和标准。

  而实际上,电器的老化程度,跟产品本身的质量、使用环境、使用频率、使用方法等都息息相关。

  在干燥、阴凉的室内使用家电,且使用频率比较低,家电内部零件磨损、老化的速度就比较慢。这种情况下,即便家电超过了标示的安全使用年限,继续使用也仍然是安全的。

  如果反过来,在潮湿或暴晒的环境中使用家电,一天24小时运转,那家电磨损、老化的速度就会比较快,到期可能就更换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家里有“超龄”家电,怎么判断还能不能用?

  可以看家电能否正常运作。

“超龄”家电,怎么判断还能不能用

  何伟洪副部长说:“如果家电功能正常,没什么毛病,过了安全期限继续用一般也无妨。”

  实在不放心,还可以请有资质的家电维修专业人员来检查。

  而如果“超龄”家电功能打折扣,或出现使用时发出异响、出现电线剥落等异常情况,这就必须请专业人员进行检修,再根据家电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更换。

  延伸阅读:发生触电事故,这样急救:

  ·遇到有人触电,千万不要直接去拉开触电者。

  ·首先要切断电源。最好直接关闭电闸,如果做不到,可以用干燥的木棍、竹竿,把电线或电器挑开。

  ·确保安全后,再去拉开触电者,作后续急救处理。

  如果触电者呼吸、心跳都还有,让其原地平躺休息就好,不要四处走动,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如果触电者已经昏迷,心跳和呼吸都没有了,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10年以上的家电,竟然就“超龄”了

  所谓的“家电寿命”,一般是指企业标示的家电安全使用年限,有的会贴在电器本体上,有的贴在包装上,有的写在说明书上。

  仔细看看,你会发现,平时那些修修补补又几年,不用到完全罢工,一般不会“退休”的“大件”电器,“寿命”竟然只有8~10年。

  电热水壶、吹风机、电扇等小家电,“寿命”一般也只有3年半。

  电器常见的标示安全使用年限

  电冰箱/空调:10年

  储水式热水器/吸油烟机/家用燃气灶/洗衣机/干衣机:8年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科普书籍】,了解最新科普书籍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观鸟知识】,学习观鸟相关科普知识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