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新闻:以科普作纽带,推动科学和艺术融合发展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张英贤
发布时间:2023-10-10
浏览次数:8400

用高速摄影模拟呈现“黑洞”形态。(as科学艺术研究中心供图)


用丙烯铅笔画的形式解释马赫波。(as科学艺术研究中心供图)



在2023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科学艺术融合的科普新意境”和“科普创作传播的范式变革”专题论坛的与会专家,介绍了科普创作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科学艺术对科普传播的促进作用,并探讨了我国科普创作及科学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以丙烯铅笔画的形式刻画炙热燃烧中的太阳,描述水滴的形成,解释马赫波的物理现象;利用微生物制作五彩斑斓的插画,让大家肉眼观察到大自然细微处的美丽;将各类岩石切成薄片进行偏振光显微拍摄,使千万年地质变化创造出的拉伸与层叠呈现于观众眼前……


在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承办的“科学艺术融合的科普新意境”专题分论坛上,与会嘉宾感受到了科学艺术的神奇,领悟到科技创新、艺术创意与科学普及是如何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理事长程东红介绍,未来的科普需要更进一步适应新的形势,面向公众需求,实现融合发展与变革创新,以科学之美、人文之美、艺术之美,引导和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很多人觉得科学和艺术隔得很远,这是一种误解。”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刘钝介绍,科学与艺术本就存在着伴生关系,只是由于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的分工,科学和艺术逐渐演化为两个学科,但其实科学和艺术一直在融合发展。


如今,以科普作为纽带,科学和艺术愈发融合,带来了更多的惊喜。


一方面,艺术形象思维不断启发科技创新。中国科学院院士、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主任管晓宏介绍,音乐旋律有3个数学特征,通过音乐旋律存在的普遍规律,可以深度分析音乐中的计算智能,探索人工智能辅助作曲的定量化方法,建立脑科学音乐认知机制的基础。“隐藏在优美旋律中的数学物理规律与众多自然、工程和社会系统中的规律一致,是能够定量分析的。”


另一方面,科技进步推动了艺术发展。会上,日本当代艺术家、生物化学研究者清水阳子介绍了“生命之墨”的案例设计。“通过人工智能,我们将神经元交互产生的信号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如果可以看到神经元信号绘制的画面,我们就能观察到人类的创造力。”


科学与艺术密不可分。as科学艺术研究中心创始人蔡潇认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为了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科学与艺术融合后,艺术不再作为科学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将成为科学的一部分。

提起科学艺术,由于是“科学”和“艺术”两组名词的组合,不少人觉得科学艺术距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随着科普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艺术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费俊介绍,科学艺术以数字化演绎的形式出现在数字艺术、数字文博、数字文创、数字文旅和数字演艺等多个应用场景中,提升了科普传播的可达性、艺术性、体验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副教授梁琰认为,科学艺术通过科普的形式使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出现在大众视野,使大众对新的科技名词不再陌生,这种形式也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创造力和想象力,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作出了贡献。


欢迎扫码关注深i科普!

我们将定期推出

公益、免费、优惠的科普活动和科普好物!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