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研发,我转化 京津冀产业亟需“互补”
作者:郑金武
发布时间:2021-06-23
浏览次数:1441
你研发,我转化 京津冀产业亟需“互补”

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内景。保定市满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本报记者 郑金武

日前,在北京轨道交通技术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内,为浙江绍兴地铁一号线生产的列车正在进行总装和调试。该笔订单共包括27列162辆车,预计在2022年6月交付使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七年来,河北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力有效。“例如,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金隅曹妃甸示范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北京发改委党组成员、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文红表示,“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疏解转移和对接协作步入快车道,区域产业链加快形成。”

然而,长期形成的京津冀三地发展不平衡局面,要想一夕改观并非易事。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杰表示,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制造业出现了显著的分化现象,三地还存在着产业趋同问题。“北京应牵头带动津冀发展全产业链、全创新链的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

北京研发 津冀转化

位于河北保定的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是2017年北京、河北产业合作的代表性项目。这是一座高度智能化的轨道交通车辆制造基地,也是在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具有示范性的轨道交通车辆制造示范基地。

由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总装的列车,将行驶在浙江绍兴市的地铁一号线上。完成总装的列车还会在厂区南侧的试行轨道上进行动态调试。这批列车采用的是地铁B2型车辆,最高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最大的载客量可达2030人。

北京疏解、津冀承接;北京研发、津冀转化,已成为京津冀合作的一大亮点。

坐落于天津东丽区华明高新区内的科创慧谷(天津)园区,正成为天津乃至京津冀发展的又一个科技创新创业高地。

洁海瑞泉膜技术公司、明道慧石科技公司、清华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这些来自北京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入驻与成长,既受益于科创慧谷(天津)园区的优质服务,又反过来印证着科创慧谷(天津)园区的发展潜力。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孙伟团队长期开展生物制造与快速成形技术研究。近年来,团队开发的3D生物打印技术项目,在清华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转化落地。“在天津做产业化工作已经成为我们学生的一项‘必修课’。”孙伟表示。

河钢股份有限公司是河北的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过去企业仅能对出炉的烟气的余热进行回收,而大量高温钢渣的余热回收,成为企业一道难解之题。

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夏德宏团队获悉企业的需求后,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技术攻关,使河钢的散料余热回收量达到75%以上,企业每年一条生产线就可节省3000吨标准煤。

瞄准河北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需求,北京市科委还联合天津市科委、河北省科技厅共同推动成立了“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盟旨在整合钢铁产业的优质技术资源,服务京津冀乃至全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与产业转型升级。”夏德宏表示。

产业分工协作不足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已经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李文红指出,虽然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制约因素和难点问题。

“京津冀内部的产业分工协作不足,关联性不高。”李文红介绍,“京津冀产业之间还存在断链、缺链问题,尚未形成区域间分工互补、上下游联动配套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在张杰牵头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与形势分析——进入激发首都领头功能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阶段(2021年上半年)》的报告中,也有类似的结论。

“京津冀三地在产业发展方面,存在趋同现象,特别是北京和天津两地的产业结构趋同性日益明显。”张杰告诉《中国科学报》,“京津冀三地支柱产业并未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同的基本架构,相反呈现出各自孤立增长的基本态势。”

上述报告显示,2014年,北京排名靠前的支柱产业分别是工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信息产业、科学研究。至2020年,北京排名靠前的支柱产业分别是金融业、信息产业、工业、科学研究、批发和零售。

“天津产业结构变化跟北京有点类似,也是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下滑。这说明,天津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竞争力过早过快弱化,导致天津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快速下滑。”张杰说,“同时,河北的制造业仍然处于一个低附加值、技术含量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规模很庞大,但营业能力、创造附加值能力持续弱化。”

而在中国科学生态文明所研究员杨开忠看来,京津冀三地发展的差距,不光体现在产业上,“应当把统筹解决区域发展差距,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地位”。

李文红也表示,目前,京津冀三地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城市规模和功能存在断层,城市之间经济联系较弱,不同规模的城市间尚未形成合理的分工和分布格局,制约了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京津冀尚未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营商环境有待改善。”李文红认为,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区市场机制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充分,尚未形成统一的要素市场,影响了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十四五”开局之际,京津冀发展期待迈上新台阶。

张杰建议,要加快打造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创新共同体。如推动成立千亿级的京津冀基础研究基金、3千亿级的京津冀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基金、万亿级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基金,积极鼓励采取“产业基金+智能制造”方式,引导京津冀增长极的形成。

在产业合作模式方面,张杰建议在京津冀地区构建“主产业链+分产业链+子产业链”新型产业合作模式。

“比如说北京新能源汽车有优势,天津、河北可以强化与北京的联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制造等配套产业。”张杰强调,产业链有主产业链、分产业链、子产业链之分,京津冀三地不应集中于某一产业链环节去竞争,而应秉持“有主有分”的思想,共同发展一个产业集群,一起把整个产业链做强、做大、做优。

李文红透露,“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将打造三轴节点城市产业圈,依托产业发展轴,加强区域节点城市的要素集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调联动,增强节点城市的产业配套能力,积极扩大北京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协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北京将主动增强与天津、河北两地的联动,推进协同发展重点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李文红表示,三地将加快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促进形成分工合理、协作有序、上下游联动的产业新发展格局。

“我们认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产业承接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是破解产业协同发展重点难题的着力点。”李文红表示。

不久前,北京提出了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构想。“加快数字化、发展数字经济,是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重要机遇。”杨开忠表示,数字化有利于破解协同发展中的地缘制约因素。

 

《中国科学报》 (2021-06-23 第3版 转移转化)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科普书籍】,了解最新科普书籍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观鸟知识】,学习观鸟相关科普知识
回复【博物学院】,了解更多博物学院活动详情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