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也有“庞贝城”?你好!热河火山灰下的远古“朋友”
来源:科普中国
作者:科普时报
发布时间:2023-11-07
浏览次数:857

科普时报记者 史诗

在我国冀北—辽西—内蒙古东部地区,有一座世界级化石宝库。100年来,在这里发现的大量具有重要科研意义的化石物种,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过渡的所有生物门类,对研究鸟类起源和飞行起源、真兽起源、被子植物起源、地质变化与生物协同演化等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化石佐证。


11月2日,“远古热河——中生代重要化石发现特展”(以下简称特展)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开幕。热河省为民国时期设立的省级行政区,包括今天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和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这里分布着中生代著名的生物群,它们生活在距今约1.6亿年前至1.2亿年前中生代中期。


特展现场。史诗 摄


火山喷发造就特异埋藏环境


热河地区含化石地层中的火山灰,记载着一次次火山喷发的过程。火山喷发出的有毒气体导致大量生物死亡,火山灰很快将生物遗骸覆盖,让化石得以极为理想地保存下来。与此同时,频繁的岩浆活动导致地区性生态系统发生崩溃,从而加速了生物演化进程。


在热河地区,中生代的地层发育充分,其中保存了种类繁多的古生物化石。甚至有些化石还保存了极为罕见的软体组织:昆虫的翅脉、口器和刚毛;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皮肤(鳞片)印痕;翼龙类的皮膜和纤维状皮肤结构;恐龙和鸟类的羽毛;哺乳动物的毛发等细微结构……


1923年,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在辽宁西部凌源首次发现并提出“热河系”。随着更多化石的发现,1962年,中国古生物学家顾知微将该地层所含化石称为热河生物群,其中最丰富、也最具指标性的化石有3类:甲壳类(东方叶肢介)、昆虫(三尾拟蜉蝣)和脊椎动物(狼鳍鱼)。1983年,古生物学家洪友崇根据在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发现的昆虫化石物种的组成面貌,将这组地层中所含的动物群称为燕辽昆虫群。


此后,一大批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前赴后继,为探索生物起源与演化的奥秘倾注了大量智慧和汗水,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


重现火山灰下的远古生物

大约1.6亿年前—1.2亿年前的侏罗纪中晚期至白垩纪早期,活跃的地质作用产生大量温室气体,世界上许多地区被海水淹没。热河地区当时密布淡水湖泊,气候温暖湿润,多种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湖泊中鲟和狼鳍鱼悠哉游哉,龟和离龙等四处游走。陆地上苏铁、银杏和松柏等裸子植物生长茂盛,被子植物也在水边生长。原始胎盘哺乳类中华侏罗兽、攀援始祖兽和带羽毛的小型恐龙先后在林间或开阔地区穿梭。翼龙与原始鸟类在天空中、树林间滑翔或飞行。


特展由“走进热河地区化石宝库”“热河地区古生物的珍宝”和“飞龙在天的证据”3个单元组成,共展出131件(其中有130件模式标本)珍稀化石,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过渡的所有生物门类。同时,特展结合多媒体互动展项,全方位、多角度带领观众走进远古热河地区,演绎发生在中生代精彩的生命故事,寻找并破译“飞龙在天”的证据。


“很多化石看上去其貌不扬,但是都大有讲究。”国家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张玉光介绍,由于被火山灰迅速掩埋,一些古生物的真实样貌被保存下来,比如展览中杨氏锦州龙和鹦鹉嘴龙两具化石标本,就连皮肤印痕都清晰可见。


“人类是有胎盘的哺乳动物,这件像小老鼠一样的化石,是有胎盘类的哺乳动物的祖先。”张玉光指着世界上最早“有胎盘哺乳动物”侏罗兽等化石“明星”解释说,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就是从中华侏罗兽进化而来,只能说它已经具备了我们早期祖先类型的相似特征。


热河地区侏罗系和白垩系因其得天独厚的化石埋藏类型,难得地保存了一亿多年前较为完整的生物群落与系统,破解了中生代时期众多生物门类起源及演化的难题。这里的生物群更是被誉为“20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发现之一”和“中生代的庞贝城”。


11月2日至12月3日,让我们走进国家自然博物馆,探索热河地区中生代的神秘世界,感受生命演化之奇妙。


欢迎扫码关注深i科普!

我们将定期推出

公益、免费、优惠的科普活动和科普好物!


或加入深i科普群,不定时分享各类科普活动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