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人为什么会做梦?
来源:星空计划
发布时间:2023-04-03
浏览次数:555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做梦是人类最奇妙的体验之一。古往今来,无数人想要探索梦境的奥秘。从占卜解惑到预言吉凶,人们一直相信梦境与现实有着奇妙的联系。那么问题来了,人为什么会做梦呢?

1899年,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为梦境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领域:心理学。他认为,梦境是人类现实生活的欲望表达。在梦境中,人们可以做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通过做梦,人们发现了自己内心的欲望,释放了内心的压力。

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不过也有另一群人认为梦境没有任何客观意义。1977年,哈佛大学的两位精神病学家,约翰·阿兰·哈伯生和罗伯特·麦卡利提出一种理论:梦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一种睡觉时发生在脑干突触中无意识活动的副作用而已。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于梦境的研究更加深入,他们发现做梦的机制可能比之前想象得更为复杂。我们知道,人在睡眠中会有两个阶段:快速眼动(REM)睡眠和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在REM睡眠阶段时,大脑神经元活动十分活跃,而NREM睡眠阶段时,大脑的活跃度很低。可神奇的是,在这两个睡眠阶段中,人们都会做梦,并且概率并没有巨大的差别。难道做梦与否跟脑部活跃程度无关吗?

随着高密度脑电图(high-density EEG)技术的诞生,脑电帽上的电极数增加到了256个,科学家们得以更加细致地研究人们在做梦时,不同大脑分区的活跃情况。他们发现,同一时刻,大脑不同区域的睡眠状况并不一致,就好像海豚能够左右脑交替入睡一样,人的大脑也可以分区域休息。

2013年起,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数据,神经学家及睡眠医学专家弗兰切斯卡·西克拉里,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威斯康星睡眠与意识研究中心合作,邀请自愿受试者头戴脑电帽,在实验室过夜。在实验的近五年时间里,他们对自愿受试者进行了近千次唤醒过程,记录下数百条梦境的信息。数据表明,人在做梦时,脑部的“后皮质热区”(posterior cortical hot zone)高频活动增多。这一区域包含视觉区、楔前叶、后扣带回等,能够将不同感官整合到一起,所以即使在虚构的梦境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图像、听到声音。

研究还表明,要在睡眠时产生意识,并不需要激活整个大脑皮层,仅需要激活后皮质热区这一相对狭窄的区域即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REM睡眠阶段和NREM睡眠阶段,人们都可以做梦。2017年,西克拉里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刊登在了《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神经生物学现状》(currentopinion in neurobiology)等期刊上,为后人继续研究梦境添砖加瓦。

虽然现在科学家们还无法搞清楚人做梦的具体机制,不过梦的破译和重建已经成为可能。也许再过不久,我们就能窥见梦境的奥义了。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扶持作品

团队名称:胡桃夹子

审核:陶宁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欢迎扫码关注深i科普!

我们将定期推出

公益、免费、优惠的科普活动和科普好物!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