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我们身边的米象
发布时间:2021-04-14
浏览次数:20292

你知道米象吗?也许你还没有发现它,就已经吃了它……

2018年7月,约旦首都安曼的几千名居民敲开了中央仓储公司的大门,只为寻求杀灭米象的解决方案,因为从该公司的粮食仓库中跑出的米象已泛滥成灾。几十年来,当地居民一直被粮仓中冒出来的米象困扰。他们根本不敢打开门窗,尤其是在晚上,因为米象会入侵到家里的每个角落。如果不采取措施,它们会糟蹋食物,污染饮用水,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你可能也有这样的经历:特别是在夏天,当你打开家里的米袋时,发现里面有许多米粉末,里面的米粒上有小孔,爬满了个头小小的虫子,那多半就是米象。

什么是米象?米象又名米虫、谷牛、蛘子,主要寄生在水稻、玉米、小麦、燕麦和高粱等谷物中,尤其喜欢存放了2~3年的陈粮,其成虫啃食谷物颗粒,幼虫在谷物内部蛀食。成虫体长2.5~3.5毫米,体色呈红褐色或黑色,其象鼻一样的口器,约1毫米长。把米象放大后看,它就像一头迷你版的“大象”。它的胸前常有不对称的圆形凹坑,翅鞘上有2~4个浅红或橙黄色斑纹。

虽然米象与其他象鼻虫的外形非常相似,但米象身体上的小块橙色斑点让它们与其他象鼻虫区分开来。米象的幼虫没有腿,外形为长椭圆形,一端稍膨大,呈乳白色半透明,头部有一个成虫没有的独特头鞘,头部末端有用于咀嚼食物的口器,所以它们可以由内向外吃掉谷粒,留下被掏空的谷粒外壳。米象有趋光性,喜欢温暖潮湿的地方。最特别的是,米象能飞,成虫可以从一个地方快速飞到另一个地方。一旦它们进入你的家,就将家安在你家的食品储藏室中。慢慢地,你会发现米象在家里的大米、面粉等食物中肆无忌惮地爬来爬去,墙壁和木质地板上都有它们爬行的身影,看起来非常瘆人。在人们的餐食中,每一天都有许多米象被人们挑出来。这实在影响人们享用美味的心情。

不速之客米象家族的繁盛大约是从1.2万年前开始的。在此之前,还没有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谷物储藏量少,米象自然找不到足够的谷物,只能艰难度日,因此米象家族并没有形成规模。米象可能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西南麓,现在仍然可以在那里找到其他以果树、果实为生的象鼻虫物种。当人类开始集中耕种并大量储藏粮食后,有六七种象鼻虫物种抓住了机会,偷偷潜入人类的粮仓之中。最后米象、谷象和玉米象在人类创造的粮食环境中开始了它们的进化之旅,并不断壮大自己的种群,最终传播到世界各地。

米象是和人类一起进化的。米象就像猪、牛、羊、狗等一样,是随着人类一起进化的物种。它们在窃取人类的劳动,消费人类的劳动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就像是在为它们“打工”。当然,没有人类的活动,它们也可以在野外生存,而且可以活得有模有样,但它们对人类却没有一丁点儿的贡献。

超强生存能力米象成虫的平均寿命约为3个月。当它们死后,身体会缩成一团。米象每年有8~9个世代,平均一个世代持续20~50天。健康的雌成虫每天可产3~6枚卵,一生可产300~500枚卵。

在人们家里,米象将卵产在米粒内。雌虫会先在米粒上钻一个与喙几乎等长的深洞,然后在里面产1枚卵,再用胶状分泌物把洞封起来。米象通常在一粒米粒上产1枚卵,虽然有时候不止1枚,但最终只有1只幼虫能活下来,这是因为当一颗米粒中有两只以上幼虫时,它们会自相残杀。此时,如果有两只幼虫的头朝向相同,那么后面的幼虫就会利用位置优势咬死前面的“手足”。如果它们正面交锋,则机会均等,胜者将感受胜者为王的滋味。不过,当它们的头朝向相反,或者间隔一定距离时,就会因为食物的短缺而发育不良,无法争斗,羽化时间会变长。即便幼虫之间有这样残酷的生存竞争,也不影响米象种群的扩张。

成虫还有假死性:当米象受到干扰时,它们会把腿拉近身体假装死亡,静静地躺上几分钟,等威胁解除后又恢复活力,可以说是非常狡猾了。

你可能每天都在吃米象米象不会咬人,也不会传播疾病或引起感染,因此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威胁,但它们会让你清洗大米或其他粮食的过程变得非常麻烦。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全球每人每年吃掉大米约57千克,而每年稻谷还在田间地头时就被昆虫吃掉很多。在发达国家,谷物昆虫每年会给谷物收成造成2%~5%的损失,在欠发达国家,损失高达50%,米象就是破坏者之一。粮食作物通常在生长的时候就有虫卵,虽然米象成虫在谷物加工过程中会被杀死,但为了能将大米的营养物质尽可能保留下来,大米加工过程比较简单,米粒中仍可能带有虫卵。这些虫卵个头很小,且与加工后的大米颜色很相近,不容易被看见,所以我们每天吃的米饭里可能都有米象的虫卵。但不用担心,虽然被米象咬过的米粒表面颜色会变暗,厚度会变薄,但这种被破坏的米粒经过淘洗会漂在水面上,弃去漂浮在水面的坏米粒,剩下的米即可食用。

日常生活中的米象防治方法检查后少量购买米象繁殖能力强,且谷物存放得越久越容易招惹米象,所以购米时一定要检查没有看得见的米象后再少量购买。

小心存放尽量用密封的金属、玻璃或塑料容器储存大米,并且注意清洁储藏室,堵塞各种缝隙,减少米象的入侵渠道。

在大米中放驱虫物干辣椒或花椒的气味浓烈,可以驱赶包括米象在内的昆虫。可将干辣椒、花椒用薄布包起来,放在存放谷物的罐子里。

高低温杀虫如果大米中已经有了米象,则需要将有虫粮与无虫粮分开存放,并且将有虫粮放在太阳下暴晒将其杀死,或者在大米下锅前用开水浸泡,米象死后会浮在水面上,很容易清除。此外,还可将谷物放进-10℃的冰箱里存放几天,也可以杀死米象及其虫卵。

设置陷阱由于米象有趋光性,当装有大米的储藏容器被打开时,它们会从储藏器里爬出来。在储藏器周围设置有黏性的陷阱粘住米象,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

粮仓中米象的亲戚谷象谷象又叫铁鼓牛,主要寄生在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玉米、稻谷、高粱、粟、荞麦、薯干、豆类、花生、面粉、干果和中药材中。成虫啮食谷粒,幼虫蛀食谷粒内部。成虫体长2.5~4.7毫米,身体呈扁圆筒状,赤褐色,有金属光泽,有象鼻状的喙。一年繁殖3~6代,每一代历时50多天。谷象与米象、玉米象的主要区别在于:谷象鞘翅颜色单一,无斑纹,后翅退化,丧失飞翔能力。

玉米象玉米象又叫米牛、铁嘴,主要寄生在小麦、大米、高粱、燕麦、大麦、黑麦、荞麦、豌豆、花生仁、棉籽和干果中,甚至还会吃木薯和苹果。幼虫只蛀食禾谷类种子,其中以玉米、小麦和高粱为主。成虫体长2.3~4.9毫米,身体呈暗褐色,鞘翅常有4个橙红色椭圆形斑,后翅发达,有飞翔能力。通常一年繁殖1代至数代,因地区而异。玉米象与米象外形极相似,主要区别在于玉米象雄虫阳茎背面有两纵沟,雌虫“Y”字形骨片两臂较尖;米象阳茎背面无纵沟,雌虫“Y”字形骨片两臂钝圆。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科普书籍】,了解最新科普书籍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观鸟知识】,学习观鸟相关科普知识
回复【博物学院】,了解更多博物学院活动详情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