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普:蒲公英为什么叫“婆婆丁”?
发布时间:2020-06-30
浏览次数:7166

“我们的爱情就像蒲公英,被风吹到了未知的领域”。说起蒲公英,似乎无人不知,但正是这样一种耳熟能详的植物,也有很多人“傻傻认不清”。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蒲公英。

前言

图〇:蒲公英的花序 摄于青岛胶南

“蒲公英”一词,有两层含义。狭义的解释,仅指拉丁学名为Taraxacum mongolicum的物种,中文正名就叫蒲公英,没有前缀修饰语;此外,蒲公英亦可泛指菊科蒲公英属的所有物种,该属共有2000多种,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家族,我国也有70余种之多。以下出现的“蒲公英”,基本都是广义范畴,特指某个物种时会加缀拉丁文名。

蒲公英长什么样?

图一:蒲公英

从总体上看,蒲公英是多年生葶状草本,其特征有二:第一,叶全部为基生叶,并且密集成“莲座状”,和初生的荠菜相似。第二,茎为“花葶状”,1根或者数根,直立中空、不枝不蔓,亦无任何茎生叶,上部可能被柔毛也可能没有,唯一的作用就是顶着头状花序,这一点和荠菜完全不同。凭这两点,就可以排除掉许多赝品蒲公英。

图二 长裂苦苣菜,摄于青岛即墨

图三 鸦葱,摄于青岛胶南

简单举两个栗子。图二中的植物,花乍看像蒲公英,但是,且不说其它鉴别特征,仅仅是花茎上的分枝就出卖了它-----这并不是蒲公英,而是长裂苦苣菜。图三是鸦葱,有一点点类似蒲公英,但花茎上有呈钻状披针形的茎生叶(虽然很不起眼,但也是叶子),蒲公英绝对不会有。

蒲公英的花菊科植物的花多数都是头状花序(也有部分短穗状花序),其特征为“花序轴缩短膨大成头状或盘状的花序托,其上着生许多无柄小花,下方常有1至数层苞片组成的总苞”,蒲公英正是典型的头状花序。

图四 摄于青岛胶南

蒲公英属于菊科舌状花亚科,花序全由舌状花组成,没有管状花。每一枚“花瓣”就是一朵舌状花,兼具雄蕊和雌蕊,均为有繁殖能力的两性花;每一朵舌状花的最顶端都是“截平”的,而且有5个齿儿。一个花序通常有花数十“朵”,有时100余“朵”,数量多少无一定之规,基本上是看心情;图〇中的花就只有数十,图四则要繁盛得多,恐怕超过100。

图五 摄于青岛胶南

图六:白缘蒲公英 拍摄者刘冰,地点河北

把蒲公英的花翻过来,可见其最外层“舌状花”背面有暗色条纹,这是蒲公英属大多数种类的共同特征。舌状花后面是总苞,一般有总苞片数层,最外层总苞片通常较短。总苞片的细微特征,是鉴别蒲公英具体种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如图六中的花,最外层总苞片中间有暗绿色带,边缘为宽白色膜质,上端粉红色,据此可判断出这不是普通的蒲公英/T. mongolicum,而是白缘蒲公英/T. platypecidum。

图六 白花蒲公英 拍摄者周繇

图七 垂头蒲公英 拍摄者段长虹,地点山西五台山

多数蒲公英是黄色花,也有白色、红色或紫红色。图六即白花蒲公英/T. albiflos,花通常白色,少数为淡黄色,分布于西北和青藏高原,寻常见不到。我国没有红紫色花的蒲公英,但有一种垂头蒲公英/T. nutans,花的颜色是独具个性的橙黄褐色;它还是唯一一种花后下垂的蒲公英,其它种类都是死挺到底,或略有弯曲倾斜,但绝不垂头丧气。

蒲公英的叶这一章节以广布全国的普通蒲公英/T. mongolicum为例,按照《中国植物志》的描述,在我葱省境内似乎也只有这一种。

图八 摄于青岛胶南

图九 拍摄者李光敏,地点北京

蒲公英/T. mongolicum的叶子呈倒卵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基部渐狭成叶柄,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基本轮廓固定,但细节多变。一般以羽状深裂的居多,倒向羽状深裂或大头羽状深裂均有之。图八中的蒲公英是典型的倒向羽状深裂,就像一串箭头;图九的裂片较为平展,倒向程度不明显,还有一些介于二者之间,也不知道它到底随谁,可能是随心所欲。

图十 拍摄者王孜,地点北京

图十一 摄于青岛

蒲公英叶子也有可能不裂,仅边缘有波状齿。像图十中的植株,如不是已经开了花,恐怕很多人会将其打入另册。在同一植株上,还有可能同时出现不裂和深裂的叶型,让人摸不着头脑,如图十一。很难用文字来简单概括蒲公英叶子的统一特征,只能靠多看多接触,在实践中拿捏准它的独特气质----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就是气质分类学的奥义。

蒲公英的果实蒲公英会结果吗?必须会,每一棵繁殖能力正常的被子植物都会结果,只有种子而无果实的那是裸子植物。我们通常所说的蒲公英种子,实际上是它的果实。

图十二 蒲公英的果序 摄于青岛

菊科植物的果实都是不开裂的瘦果。无须对“瘦果”做详细解释,观察一下“葵花籽”即可,基本结构都那个德行,瓜子壳是外果皮,葵花仁才是真正的种子。蒲公英果实和“葵花籽”最显著的不同之处,就是它的上端有结构精巧的冠毛,可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以达到开枝散叶的目的。轻轻一吹,一朵朵轻盈的微型降落伞便四处飘散,备受儿童喜爱。

图十三 桃叶鸦葱 摄于青岛胶南

和蒲公英果序类似的菊科植物有不少,容易被误认。比如图二中的桃叶鸦葱/Scorzonera sinensis,果序和蒲公英一样接近完美的球形,冠毛的结构差相仿佛,只是颜色偏黄,略显笨重。如果你把它当成蒲公英,会发现这玩意儿它几乎吹不动,就算吹掉了也飞不远,非常扫兴。苦苣菜偶尔也会被误认为蒲公英,话说它的果序就是一团白毛,连个伞状结构都冇得,凭啥给你飞?

蒲公英的食用价值

图十四

早在《唐本草》中,就有关于食用蒲公英的相关记载,“蒲公草叶似苦苣,花黄,断有白汁,人皆啖之”,可表明其广受欢迎乃是“自古以来”;明代《本草纲目》将蒲公英列入“菜部”,谓之“茎、叶、花、絮并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直至今日,人们仍然对蒲公英青眼有加,比之荠菜亦不遑多让。

图十五:蒲公英沙拉

图十六:蒲公英煎蛋

蒲公英的嫩叶可蘸酱生食或拌沙拉,清香爽口,但味道略苦,可能很多人适应不了。或开水焯10分钟,加入油盐或其它调料凉拌,这是适用于绝大多数野菜的固定套路。亦可剁碎做馅料、炒食、煎蛋、做汤等,总之吃法多样,不必赘述,充分发挥想象力就行。除了我国,蒲公英在欧洲和日本也拥有众多拥趸,日本人用它做天妇罗,英国人还会把它的花朵做成鲜花煎饼,可谓“山川异域,野菜同食”。

图十七:栽培的蒲公英

在大部分地区,蒲公英至今还是落草为寇的野菜,未能在传统农田中占得一席之地。这很大程度上是被种子拖了后腿,这玩意儿不好收集啊,一阵风吹来全飘走了,来年咋种?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执著地培育更适于食用的蒲公英品种,也有一定规模的人工栽培。比如四倍体巨大蒲公英,长势堪比菠菜,叶子脆嫩、品质上佳,和在野外风吹日晒的糙货不可同日而语。

蒲公英为什么叫“婆婆丁”

图十七 摄于青岛胶南

“婆婆丁”源于东北,是东北人民结合自身情况将原有的日语词汇加以改造的结果,源头就是蒲公英的日文词汇“タンポポ”,读作“tanpopo”。

在过去东北的早春,经常可以看到老婆婆在田野中挖蒲公英的场景,于是东北人民借鉴老婆婆的意象,加上蒲公英本就有地丁、黄花地丁的别名,便将日文タンポポ的读法增删改造为“婆婆丁”。后来“婆婆丁”一词自东北入关,向全国扩散,成为广为流传的别名,甚至被远在彩云之南的《滇南本草》所收录。

这个答案,是不是出乎你的意料?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科普书籍】,了解最新科普书籍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观鸟知识】,学习观鸟相关科普知识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
做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扫描关注深i科普公众号
加入科普活动群
  • 参加最新科普活动
  • 认识科普小朋友
  • 成为科学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