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式、新渠道、新受众,互联网助力科普“破圈”
来源:科普时报
发布时间:2022-10-25
浏览次数:1262

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知乎年度科学盛宴“向科学要答案”日前收官,活动中与科学相关的专业讨论获得1822万多次点赞,相关科学话题的浏览量高达51亿次,84.2万内容创作者参与科学问答,有近320万条与科学相关的专业评论……

原来,科学普及也可以这么飒!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科普工作关系到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重要性不言而喻。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学知识普及,我国科普工作兼程并进,社会科普热情持续高涨,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


如何让优质的科普内容更广泛有效地触达用户,是科普界一直努力解决的难题。在日新月异的全媒体时代,科技革新为科普传播模式的改变提供了契机,在知识共享中科普的价值也得以高效释放。


图源:视觉中国


传播模式更加多元化


今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公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同时也助推科普传播形式发生巨变。知乎相关负责人告诉科普时报记者,互联网尤其是内容平台的发展,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幅降低。人们不再仅仅依靠书本、期刊中获得有限的科学知识。“大量专家院士、明星学者、科研机构,到跨界从业者、科学爱好者,聚集在新媒体平台,既可以做科普传播,也能进行专业讨论,可谓一举两得。”


过去,科普内容的传播渠道主要包括科普参观活动、展览、讲座等线下体验活动,科普报刊、书籍、音像制品等出版物,以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如今,各种内容平台纷纷涌现,从微信公众号、头条等平台上以图文方式呈现的科普文章到喜马拉雅、得到等平台上的科普音频,到知乎上科普类图文、视频内容,再到抖音、快手等平台上传播的科普短视频和以B站、西瓜视频为主要传播阵地的科普中视频,科普的呈现形式已经越来越多元化。


数字科普就是以手机微信为应用终端,集可视化研学路线、云上科普、在线研学打卡、任务闯关、科普小达人排名五大基础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互动式科普研学新平台。


“创新的传播模式一方面降低了公众接触知识的门槛,另一方面以生动的形式丰富了知识表达的形式,拆除知识传播的时空壁垒,使得知识的创作和传播都更为便捷。”抖音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更为重要的是,科普工作者也能在平台上挖掘更广泛的受众人群,点燃更多人对科学的热情。


内容创作进入爆发期


相较于传统传播渠道,新媒体时代下的科普传播有着更强的互动性,拥有更多反馈机制创作者可以通过点赞、转发和留言评论,了解用户喜好和接受习惯,及时调整内容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从而获得更好的科普效果。


知乎答主“看风景的蜗牛君”告诉记者,新媒体等创新科普渠道的优点是信息量大、内容生动丰富、互动性和时效性强。“近几年来,传统渠道和新媒体之间正在逐渐融合。”各平台纷纷在科普内容领域发力,进一步推动新媒体科普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数据显示,目前仅抖音平台上的知识创作者就已超过1.5亿,包括百位专家学者;知识视频超10.8亿条,累计播放量超6.6万亿、点赞量超1462亿、评论量超100亿、分享量超83亿……



近十年来,5G、AI、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迭代之下,科普工作的主体、渠道和传播模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莎草纸到互联网、从文字到视频,科普内容和传播渠道的升级极大拓展了受众的量级,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知识的传播成本和难度,互联网已然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其越来越显著的影响力也正在为科普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据悉,数字科普是用最新的数字技术手段和体验方式,与科普产业跨界融合,让科普知识更有利于学习和传播,让全域科普落地更简单,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共建新时代、新科普,打造科普产业新生态。在科普传播模式上的一个全新探索,打破以往“单向输出”的传统科普模式,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可以在沉浸式体验和互动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部分信息来源:科普时报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