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丨祭祀先祖,遥寄思念
来源:科普中国
发布时间:2021-11-05
浏览次数:1610

十月朔,十月朝

秦岁首,送寒衣

寒衣节

又称“十月朝”、“祭祖节”

“冥阴节”、“秋祭”

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

在这一天

人们祭扫烧献

纪念仙逝亲人

谓之“送寒衣

宋·朱敦儒《十二时·忆少年》

连云衰草,连天晚照,连山红叶。

西风正摇落,更前溪呜咽。

燕去鸿归音信绝。

问黄花、又共谁折。

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

宋·刘克庄《读秦纪七绝》

黔首死于城者众,杞梁身直一微尘。

不知当日征入妇,亲送寒衣有几人。


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朝

《诗经·豳风·七月》记载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意思是农历九月开始

天气逐渐转凉

人们也开始

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

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

图丨拟见

由于十月刚入冬

九月授衣过早

宋朝时期

这一习俗就被移至十月朔日

民间将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

并称为

中国三大“鬼节”

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

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

《礼记·月令》记载

“是月也,天子始裘

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

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

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

为了显示顺应天时

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

行“授衣”之礼

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

赐给群臣尝新

漫画-朱元璋授衣

南京民谚说

“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

“寒衣节”由此而来

人们在加衣避寒的同时

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

以示牵挂和关怀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传

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

种葫芦而得女

取名孟姜女

配夫范杞良

后来,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

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

寻到长城脚下

不想丈夫已死

被埋筑城墙里

孟姜女悲愤交加

向长城昼夜痛哭

终于感天动地

哭倒长城

露出丈夫尸骨

后与秦始皇面对面抗争

为夫报仇

最后怀抱丈夫遗骨

纵身跳海殉夫

就在跳海的刹那

海上波涛澎湃

缓缓拱起两方礁石

据说海上姜女坟

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

由此

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

称作“寒衣节”

“十月初一烧寒衣”

也成为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这一天

人们会在祭奠先人时

烧化裹着棉花的五色纸钱

剪成冥衣、鞋靴、席帽等式样

并写上先人姓名

意为送寒衣

有的地方

则是“烧包袱”

将冥纸封在一个纸袋里

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

这样就不会拿错了

确保先人们也能“买”到冬衣

御寒保暖


提倡文明祭祀

在古代

寒衣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

强调人们对于时间流转的感受

寒衣节传达的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孝”

当代社会

人们可以通过更为文明的方式

通过送鲜花、植树

写祭文、开家庭追思会等

缅怀祖先,表达孝思

多地规定“禁止烧纸”

如今

中国多地发布“禁止烧纸”规定

北京、黑龙江、广西、辽宁等地的

殡葬管理条例或办法中

均有类似规定

让新的文明祭扫方式

日益形成新的风俗


参考资料:

张小妮,张隽波编著. 新编实用万年历[M]. 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 2018.02:92

郭梅,童涵冰著. 老祖宗说节令[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6.08:147

李少林主编.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节俗[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12:113

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编;高有鹏等编著. 中国民俗知识 河南民俗[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8.09:103-105

常人春著. 老北京的风俗[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9.04:207-208

未注明来源的图片均来自网络

综合来源:新华网、人民网、环球时报、百度百科、封面新闻等

欢迎添加客服微信

深圳科普将定期推出

公益、免费、优惠的活动和科普好物!


听说,打赏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爱。